当前位置: 首页 > 数码发展

人机交互新篇章:用脑电波代替一切!

时间:2023-12-20 11:40:29 数码发展

文/花满楼  你有没有想过让系统不再依赖密码、指纹、人脸、眼球等外界事物作为屏障,而是直接用人脑进行加密?而且,那就是,系统可以通过读取人大脑的想法,成功识别出人的身份!   在以二进制为核心的数字世界里,有一个又一个房间,里面藏着房间主人非常私密的东西。每个房间都配有锁和钥匙,可以是密码、指纹或眼球虹膜扫描。通过这些常见的方法,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所有者的身份。

然而,有谁想过这些加密方法已经过时了吗?别说密码和指纹,就连电影中常见的安全系统,甚至人脸识别,黑客都能成功破解你的自拍照。   随着数字设备越来越先进,人机交互方式从键盘鼠标升级为触摸,数字房间的门锁是否需要升级?   你有没有想过,让系统不再依赖密码、指纹、人脸、眼球等外界事物作为屏障,而是直接用人脑进行加密呢?此外,系统可以通过读取人大脑的想法来成功识别该人。身份!  当我们在进行智力活动时,比如在心里想象一个形状,或者默默地唱一首歌,我们的大脑实际上会发出相应的、极其特殊的神经元电子信号。

它有多特别?如果现在有10亿人哼着同一首歌,这么大的人群中就不会出现类似的脑电波了!  事实上,脑电波已经被人们所熟悉和掌握了  附有脑电图扫描仪(EEG)将非侵入性电极放置在头皮上,捕捉并记录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脑电波信号。而具有高度个人特征的脑电波信号能否成为身份确认的门槛?从而完全取代密码的功能?    今天的工程师在过去十年里一直在考虑开发这样的系统。设备方面,甚至有人声称自己的作品已经达到了100%的准确率。

不管他们说的是真是假,这些产品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小电极贴片要么贴在人的额头上,要么夸张地遍布整个头皮。   研发人员奋力拼搏,甚至研发出入耳式脑电传感器。

有了这样的设备,系统可以读取脑电波来控制计算机或实时监测睡眠。   但即使有了这样的设计作品,它仍然没有真正成为理想的“思想阅读器”。     就在最近,这种看似冰冻的局面才稍微松动了一些。

加州大学的约翰·庄 (John Chuang) 和同事开发了一种设备,其体积足够小,可以直接放入人们用来听音乐的耳塞中。   创氏研发团队研发的这款设备采用消费级单电极脑电耳机,又名“NeuroSky Mindwave”。它在网上售价 100 。这种电极贴片最初的设想是贴在人的额头上。

后来研发团队对其进行了改进,使其可以直接放入耳朵中,然后进行测试,看看是否真的可以有效阅读。人脑电波。

  第一次测试就发现检测精度高得惊人。 12 名志愿者每人被要求进行两组心理活动,该设备能够在 70% 到 80% 的时间内正确识别每个人的身份。

这样的结果让人们相信,经过进一步的研发,集成到耳塞中的单个电极可以成为验证人们身份的有效手段,彻底解放双手。   在此之前,庄的团队将NeuroSky电极贴片放置在人们的额头上,准确率超过99%。他们早就知道这样的装置可以工作,他们唯一关心的是如何让它工作。

“思想捕捉器”可以足够小,可以放置在人体最合适的位置。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项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可以推向市场。它还提出了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每个人的脑电波都不同,有个人特点,但并不稳定。

如果一个人在平静的时候思考一件事,然后在运动后思考同一件事,前后的脑电波其实是不同的。事实上,研究人员发现,压力、酒精、咖啡因、药物、精神疲劳等因素都会影响脑电波。

  此外,利用脑电波控制电视、电脑的技术也浮出水面    用意念换台,听起来有点像玄学。但 BBC One 一直在测试一款新耳机。它可以将人脑思维活动转化为清晰的指令。

一旦戴上最初的原型产品,用户就可以打开BBC专门开发的iPlayer,仅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观看哪些电视剧。   开发该设备的公司 This Place 位于伦敦东部肖尔迪奇。该产品配备了两个非常小的传感器:一个专门放置在用户的额头上,另一个专门贴在耳根部。

因此,探测器可以非常准确地探测到大脑的电信号。而且,探测器还连接到移动应用程序,两者协同工作来监测用户的注意力水平。屏幕上会出现一个无线电波直方图,实时变化,显示你每时每刻不同的脑电波强度。   用脑电波换电视频道不算什么,这家伙已经开始控制机器人了!     这家伙的名字叫Chip Audette,他亲手打造了一个完全由“意念”控制的机器人,更值得一提的是,别以为这个产品有多贵。

他花了不到 500 建造了一台特殊的机器,编写了专门定制的软件代码,然后将机器连接到他的笔记本电脑,他就完成了!   能够读取脑电波的硬件叫做OpenBCI。现在基础研发已经结束,你可以想象一台由意念控制的机器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惊喜和期待。   正是因为有OpenBCI这样的设备,才能在此基础上开发出BrainWriter产品。

残疾和行动不便的患者可以利用他们的脑电波来创作艺术。湾区的一些认知专家有更疯狂的想法。

他们要把每个人的脑电波传输到互联网上,准确的说是传输到云端!   该项目的开发者之一 Pierre Karaschuk 表示:“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一群人放在一个房间里,让他们都将脑电图(脑电波扫描)数据传输到云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利用脑电波实现全新的人机交互,标志着人类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进一步融合。上述技术进步所揭示的种种线索,足以让我们对这样的未来充满无限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