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支付宝免费安装的,普通顾客还是愿意扫码,今天你是第一个刷脸的。”说起我的收银员某社区便利店的老板说懂电脑上关于支付宝收银机的注意事项。我们对移动支付并不陌生。“刷脸”在很多应用场景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至于刷脸+支付,也是今年第三方支付市场逐渐兴起的落地场景。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大型商场、饭店、酒店等消费场所全面落地后,越来越多的小型社区超市、烟店、路边亭……似乎成为了移动支付巨头争夺的焦点.那么问题来了:当你面对那些号称“不再需要用手机”的小店面刷脸支付时,刷还是不刷?线下门店“开通”人脸识别支付的前几天,朋友聊天时,讲了一个小故事来了解笔记。他在路边小店买了一杯饮料后,老板热情地推荐他刷脸支付。“几块钱的事,对方很热情,让我刷脸付款,说只要刷脸就能领红包。”朋友好奇,这么小的店也能刷脸?于是,他站在一台装有PAD显示屏的收银机前,伸着脸拍了一张照片,脸瞬间被识别出来,并报出了他的支付宝账号。确认后,支付成功。但随后店主的话却让朋友大吃一惊,“以后买东西都不用带手机了,去店里刷脸就行了。”朋友听后开始担心了:也就是说,我的面部内部信息已经被系统识别存储了。会不会有漏电隐患?刚才面对镜头时,我没有被要求眨眼或摇头。如果有人用我的照片刷脸PAD,会支付成功吗?如果店主有摄像头拍照,以后所有付费用户的面部图像会不会……带着一连串的问号,这位朋友向老板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对方却一个问题也没有回答.从理解笔记的角度来看,这些专业问题显然让老板很尴尬。不过,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虽然刷脸支付可以省去手机扫描二维码直接支付的麻烦,但在个人隐私和安全问题面前,大家难免会有顾虑和顾虑。刷脸支付目前在很多超市和小卖场都在推广。刷一次(脸)一次,以后就不用手机了。从支付环节的角度来看,这简化了流程。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经过近一年的大力推广,用户对刷脸支付的接受度似乎仍然不高。为此,叮咚笔记走访了北京的部分线下门店,包括大型超市、连锁店、小型社区便利店、果烟酒店等。收银员们都表示,用户使用刷脸支付的并不多。绝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用手机扫码。一家品牌连锁面包店的收银员告诉懂笔记:“很少有人用刷脸,不一定是十分之一。顾客还是习惯用扫码,我们也经常提醒顾客,刷脸可以拿优惠和红包,但大多数人还是会坚持扫码支付。”为了解用户体验和感受,当当笔记随机采访了多位正在购物的消费者,一位年轻的上班族表示不习惯刷脸支付:“之前是在店员的推荐下使用刷脸识别,但机器的角度不是很好,我不得不弯下腰来指着我的脸。我觉得那个姿势很奇怪,尤其是收银台后面有很多人等着结账,很尴尬。”他强调,刷脸时识别速度一般,没有扫码快。“关键是一个几毛钱的优惠(红包)没意思。除了用户体验,与人脸识别相关的技术安全和隐私问题也是用户最关心的话题。毕竟前不久,顺丰就发生过几个学生一张照片就能解锁的事件。对此,不少用户也在交流中表示,对刷脸支付背后的安全和隐私存在担忧。关于支付设备的安全隐私问题,知乎笔记专门咨询了蚂蚁金服,对方给出的解释如下:“支付宝在人脸识别技术中采用动态活体采集信息比对方式,破解是绝对不可能的是的,连双胞胎的人脸信息都可以识别。或许,对于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头来说,他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但从现阶段来看,无论是用户体验,还是对安全和隐私问题的担忧,都是阻碍刷脸支付推广的关键点耐人寻味的是,互联网巨头在产品推广上的“补贴”策略,在促进刷脸支付线下普及方面的效果如何?企业补贴多,用户多尝鲜者并不多,早在去年12月,支付宝就正式推出线下刷脸支付下的产品“蜻蜓”,它的出现旨在让习惯扫码的用户告别手机,直接用手机支付作为支付宝最大的竞争对手,微信也在“蜻蜓”诞生三个月后推出了刷脸支付设备“青蛙”。两家推出更新版的“蜻蜓Plus”和青蛙“Pro”。蜻蜓和青蛙都是益虫,只是两者的名字听起来有点“冒犯”……当互联网巨头再次将目光投向同一个赛道时,竞争自然会进一步白热化,就像疯狂的移动支付补贴一样战争也一样。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二三线城市的很多大型超市、地铁站自动售货机、连锁便利店,甚至夫妻店的收银台都已经出现了刷脸支付设备。这样的布局速度,无疑来自于阿里和腾讯的高额补贴。今年4月,支付宝表示,未来3年将投入30亿元补贴刷脸支付。但30亿的补贴只维持了5个月。当然,5个月后,支付宝不是不补贴,而是补贴多了。9月初,支付宝宣布取消30亿元市场补贴计划,改为“补贴无上限”。而微信也宣布,在2020年3月31日前,对刷脸支付设备“青蛙”给予每台最高1540元的高额补贴。此外,有消息称微信的补贴总额约为100亿元。这些补贴的效果直接体现在硬件设备安装和使用的普及,以及无数店主和收银员的热心推荐。以阿里的“蜻蜓”为例,那些在官方销售渠道价格不菲的刷脸支付设备,在阿里的促销方式下,基本都是免费送给线下商家的。据某社区超市老板透露,他向叮当注意透露,商家与支付公司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商家推荐鼓励用户刷脸支付一定金额后,还可以获得额外的补贴。当然,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补贴就是红包和一定的优惠。在多家门店的购物测试中,我发现使用刷脸支付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或红包)。据支付宝向当当笔记反馈,一台刷脸支付设备的成本至少要2000元。与设备的硬件成本相比,它所承载的技术和支撑系统可能是最有价值、投入最多的地方。除了通过补贴促进“人脸识别”市场培育和新品推广外,补贴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巨头在补贴新支付方式上不遗余力。如果以2010年支付宝在国内率先推出二维码支付技术为起点,移动支付已经走过了将近10年。在此期间,由于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和AT两大巨头的大力推动,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过去几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一直保持较高增速:截至2018年底,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277.4万亿元,同比增长与2017年相比增长136.7%;在用户方面,2018年和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较2017年增长17.2%,达到6.59亿。随着5G、AI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支付巨头越来越重视人脸识别的使用场景。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预计未来5年人脸识别市场将保持年均25%的增速,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7亿元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势所趋,刷脸支付显然成为未来各方竞争的焦点。支付宝相关人士向懂事透露:“因为人脸识别是支付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我们相信人脸识别一定会成为未来最主流的支付方式,所以我们一直在全力发展人脸识别目前,希望能先一步占领市场。”对于阿里和腾讯发力刷脸支付的原因,相关互联网行业分析师向懂笔记表示:“像阿里和腾讯这样的巨头,一定是走在市场前沿,引领和改变科技行业的领头羊,所以他对新事物、新技术永远是最敏感的,目前国内的移动支付市场几乎是阿里和腾讯在较量,他们必然会尽可能地推动新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帮助自己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此外,该人士补充道:“从支付流程来看,刷脸支付确实让用户摆脱了手机的束缚,更加方便简单。但在技术落地的初期,用户的体验可能还没有那么完美,所以用户在使用的时候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在未来进行优化的。”对于用户更关心的信息安全和隐私问题,该人士强调:“用户的担心不无道理,也很正常。即便是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行业巨头,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数据100%绝对安全。”海外市场,就连脸书这样的巨头都出现过用户数据泄露的情况。”在他看来,现阶段无论是技术还是安全,阿里和腾讯在国内都是顶尖的。“因此,这两家公司在推广的同时,应该多做宣传,让用户对他们更有信心,这样,会有更多的用户愿意尝试(刷脸)。”【结语】刷还是不要刷,脸是自己的,应用场景是巨头的。未来扫码这两种支付方式扫码和刷脸要长期共存,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不过,谈到“刷脸”支付这个话题,我还是要强调一句话:用户的戒心和担忧永远不会消失。这种担心绝不是在支付过程中强调“可以杀掉手机”,让消费者高枕无忧。因此,以往在推广扫码支付的过程中,补贴可能是最简单的方式,但对于人脸识别来说,或许如何让用户安心将自己的连接点指向摄像头才是更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