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云驶入互联网深水区后,求变者与裸泳者并存成为新常态。在感叹互联网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同时,我们似乎也看到了引发新动能的希望之岛。Web3、新能源、开源,这些新兴领域的发展几何是什么?本文带你探讨转型互联网人的破局姿势。1.新一代选择Web3。如果说“Metaverse”是刚刚冒起的新风口,那么Web3则属于“反内卷”时代技术人的出海之旅。而这种运行在区块链上的去中心化互联网,似乎一夜之间唤醒了区块链人。顶尖人才正在从集中式公司转移到分散式公司。近年来,前TwitterSpaces首席数据科学家Julien、前Google副总裁Chatterjee等硅谷人士纷纷告别传统互联网赛道,选择了Web3。在“传统”互联网行业待久了,你会发现从商业模式到运营组织模式的弊端。各自领域的巨头把控流向,以996加班透支“规模红利”,却发现后续增长无从下手。放眼望去,一片红海。俗话说“传统世界太复杂”,不想涉足的人开始拥抱Web3。这样做是因为它的核心价值观是去中心化、创新、公平和实验。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Web3关注社区而不是公司,强调成员而不是用户。产品一旦上链,将永久存在,不可删除,并明确界定购买者的使用权、所有权和商业权。不仅是大厂的顶尖人才,第一批00后也开始了Web3创业。这些人没有选择传统世界的“高效内卷”,也没有选择平躺,而是选择了这个新世界。除了创业,技术人也有很多Web3的选择。你可以是前端开发者、全栈开发者、智能合约开发者、rust/solana开发者、solidity开发者、架构、区块链、协议开发者等,个人兴趣更重要。如果对底层技术感兴趣,共识机制、p2p网络、虚拟机、智能合约、存储、跨链、layer2都是不错的研究方向,只要能在某个方向有深入的研究。研究,你的位置在这个行业是不可或缺的。至于应用层,还有更多的东西。DEFI目前面临去中心化交易所、借贷、衍生品交易、NFT等瓶颈。开发人员在寻求访问Web3端时可以结合经过验证和目的驱动的技术。有观点认为Web3.0是元宇宙趋势的底层基础设施。假设Web2.0代表移动时代,元界代表元界时代,社区应用产品最终成为元界空间的基本单元,那么Web3.0实际上为元界时代提供了生态共荣治理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来看,公链更像是这个新网络社区的底层根基,而不是简单地为应用建立行业标准。一个例子是,如果两个微软员工发生冲突,Windows无法解决这个冲突,但是公链可能有自己的工具和机制来解决这种在线冲突。从业者基本都是从零开始,差距不大。到目前为止,Web3还没有well-formed的研究,但只要向前迈出一小步,就会有价值,所谓唾手可得的果实。创新总是发生在边缘,Web3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是一场革命。2.开源是持久的。从小型企业到大型企业,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通过开源来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2016年,中国开源大行其道,第一批开源项目和创业公司开始出现。2019年之后,中国开源版图从全球范围开始亮起,国际开源社区的数量和质量持续攀升:Github上关注人数最多的前五名账户中,有两个是中国人,而且都是大佬国内开源社区人物。Coffee更多参与国际主流开源基金会的管理。另一个重要标志是,越来越多的国内厂商选择成为开源基金会的合作单位。短短三年时间,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参战,成立了开源委员会和开源办公室。拥有多年开源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也迎来了创业之年。对于开源人士来说,远程办公模式已经成为常态。分布式协作工具必不可少。工作区和生活区的界限是自己划定的,绩效考核是结果导向而不是工作时间。每个工程师的产出清晰可见,这是开源项目的特点。从开源到真正商业化,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的产品打磨,到达上市阶段可能需要更长时间。DataBricks,国外开源巨头,从第一个开源项目到现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上市的Kafka,以及背后的公司Confluent,从开源到上市也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技术门槛高,研发阶段更是缓慢细致。尤其是基础软件领域,从业人员不多,每一个开源人都需要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另一方面,用户需求和反馈的总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抛光产品也需要不断投入资源和时间。烧钱是开源初创公司的无奈之举。开源人士也有失败焦虑。今年年初,faker.js项目的删库事件从侧面反映了开源生态的失衡:项目库的作者极度贫困,而使用自家开源项目的公司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量的资金。开源是一种商业模式,但是里面的开源人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一种商业模式。如何分享开源的生态红利值得深入探讨。在不确定的空间中寻找破局的方法本身就是一次冒险,但旅途是无止境的。在《StreamNative刘昱:职业开源人的向上之路》的文章中,开源专业人士刘宇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一是中国企业用户开源付费观念逐渐开放,对开源商业化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第二,他们更会关心社区的代码质量和活跃度,以后再考虑经济成本。他们也会更加关注软件是否适合自己,而不是迷信一些大公司或者大基金会;第三,更多的公司开始关心开源的合规性,更加关注开源协议。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开源已经初步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足够的市场空间。但是在这个基础上还缺少什么呢?开源人才储备、安全治理、供应链生态建设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3、汽车制造商史蒂夫·乔布斯改变了移动互联网的世界,那么下一个改变世界的人会是谁?“硅谷钢铁侠”马斯克或将榜上有名。“改变世界,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转型”成为特斯拉员工心中的明灯。这也算是每一个转型到“造车”行业的技术人的内心写照。移动互联网的红利逐渐消退,怀揣梦想的求变者毅然放弃固有的“社交”、“电商”、“短视频”行业,进军新能源版图。号称新能源天花板的特斯拉,成为新一代科技达人的宠儿。普通委员与总统平等对话,坚持“第一原则”拆解探索。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随处可见忙碌和压力的缩影,薪资高不高?虽然一辆电动汽车的毛利可以达到1万,但员工的薪酬优势与传统互联网公司相比并没有那么明显。但新兴产业意味着新视野,正如一位刚入职特斯拉的员工所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经济、政策、自动驾驶、金融等。图片来源:麦麦回国,“魏晓丽”造车新势力,一直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初创企业。图像算法、相机模型、对话系统等感知算法的研究人员在这里走红,月薪40K起步。造车风口得到认可。而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成为技术人员突破自我进入这个行业的技术硬通货。出风口的流行度并没有减少。自去年3月小米宣布“造车”以来,小米汽车的量产计划就被提上了日程。按照计划,小米首款车将于2024年下线量产。据媒体博主透露的消息,9月28日,小米汽车的首款工程车已经下线,可见,造车的步伐正在加快。在雷军2022年年度演讲中,小米创始人雷军表示“未来两年不会透露造车进展”,同时否认小米“造车”错失良机。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完善和形成。下游“跨界”、“转型”的互联网企业,表面上即将面临量产和盈利的问题。经过二阶思考,其实更多的是产品创新打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储备。特斯拉人有句话叫“开局即决战,起点即终点”,但对于国内的学习型互联网人来说,能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动”称霸?轨道?我们拭目以待。4.写在最后当然,在变局中,不同情境的求变者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上面只列举了一些,还有很多。比如各大手机厂商锐意突破技术封锁,颇有“二次创业”味道的自研芯片,再比如国内AI技术在ToB赛道上的“数字化转型”,以及元宇宙下消费级AR眼镜的回归。每首曲子都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这也是他们魅力的一部分。一时兴起不能长久,放手也要继续投入,才能看到最终章。随着每一项新产品、新技术的升级,都会不断向社会释放和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每一个在变革过程中的个体,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机会。我们看到了30年的房地产黄金和20年的传统互联网黄金。下一个黄金时代会是什么?“没有什么是人类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每个人都有的,一切都是我的。相信无论答案是什么,我们都会有幸见证当年的鼎盛时期。参考链接:https://m-robo.datayes.com/feed/detail?id=2213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