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人工智能学院就像“发芽的蘑菇”教什么?怎么教?

时间:2023-03-15 01:24:52 科技观察

2018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上,一位参观者走过主题海报。高校招生季,不少家长发现高校名单上不止一所高校多了一个新名字——“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潜力成为街头热议的话题。如何将这一朝阳产业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既能培养合格人才,又能准确满足产业升级需求?人工智能研究院将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又一加速器?人工智能学院犹如“雨后春笋”。2017年9月,中国科学院大学牵头成立人工智能技术学院。之后,上海交通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哈尔滨工业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南开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等10余所高校专业设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相继跟进。一时间,人工智能学院成为中国大学的“关键词”。这背后是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供大于求的现实。据业内估计,人才缺口达数百万。业内人士表示,人工智能技术门槛较高,因此兼具研发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成为企业争夺的目标。目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分散在高校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等多个院系,毕业生难以具备人工智能领域的综合素质。截至2017年12月,全国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立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据悉,不少尚未设立人工智能学院的高校,也在大数据、计算机等专业的培养方向中明确列出了“人工智能”方向。教什么?怎么教?记者梳理发现,各校人工智能学院人才培养方向各不相同。例如,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技术学院设立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基础、智能人机交互等六个教研室;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拟开设“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和“智能系统与应用”两个方向的专业。“人工智能是一门交叉学科,没有哪所大学可以面面俱到,应该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来安排。”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党委书记彭东亮说。目前,国内多所高校正在努力将人工智能增设为一级学科。“人工智能成为一级学科,将极大促进高校相关教育资源的整合。”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表示,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方面,中国和美国几乎同时起步。合理的顶层设计将有助于中国的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保障?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课程和教材是本科教育的“牛鼻子”,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的“美国烙印”依然突出,斯坦福大学等学校已经通过在线公开课等形式探索出一套完整的课程模块。“不仅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老师和企业研发人员也在学习。”吴飞表示,在起步阶段,我国的人工智能课程也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逐步形成立足我国实际的优化方案。据了解,为尽快补齐短板。可能的话,高等教育出版社新成立了第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编委会,计划从2019年起出版一批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教材,涵盖人工智能的核心理论和主要应用领域。毫无疑问,冷思考热潮中,人工智能正成为热门话题。人才培养的方向。多位教育界专家提醒,一定要冷静看待这股热潮。高校是否设立相关专业甚至建立相关学院和研究所应得到充分论证,特别是避免“圈地思维”,避免一拥而上。何飞说,虽然高校有设置学科专业的自主权,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数学、计算机等学科基础,缺乏交叉——协同环境下,人工智能学科发展得不到坚实支撑。“学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最重要的是人才。我们专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交叉学科发展的政策,为教师跨院系兼职提供制度激励,“这促进了教师从事人工智能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分数线、专业设置)说。为了进一步补齐缺口师资方面,不少高校将人工智能列为全球人才招聘的重点方向,部分学校选择邀请企业人才前来,如重庆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与科大讯飞联合成立.目前,“人工我国际培训计划”“中国高校智能(AI)人才”启动计划,5年内培养500名教师和5000名学生。教育部还表示,支持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