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文摘出品:BBC对于普通人来说,经历过网络的洗礼疫情,他们都希望2021善待自己。但对于一对倒霉的夫妇来说,2021年似乎更加艰难。1月的一个早晨,凯特和马修(化名)在他们位于伦敦的家中时,当地警方敲门了,他们正在调查一起非常严重的犯罪,其中包括在网上发布的虐待儿童图片。这对无辜的夫妇并不知道这件事。他们本以为是个简单的误会,却拖了两个月,洗清冤屈的过程犹如“见鬼去”。甚至想过自杀。直到今年3月,案件才告结束,警方也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她们这才意识到,这个诬告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家里的WiFi路由器和初始密码被泄露了。家中虐童照片严重泄露,手机和电脑被没收两个月时间拨回到今年1月,当时三名警察和三名侦探拿着搜查令来到凯特和马修位于伦敦的公寓敲门。他们很困惑。“他们拿走了一切:我们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手机、我借来的笔记本电脑,甚至抽屉里的旧手机,”凯特说。警方后来告诉这对夫妇,四张描绘B级虐待儿童的照片已于一年前上传到在线聊天网站。B类虐待儿童是第二严重的类型,传递给国家犯罪局的信息表明它来自他们的IP地址。这对夫妇不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据他们所知,当时没有其他外人能够访问他们的无线网络。他们被告知需要检查他们的设备是否有证据,并将在“几天内”归还——但直到3月中旬,他们才终于全部收回。在封锁期间,没有这些电子设备给这对夫妇带来了很多问题。凯特和马修在家工作,他们的孩子在家上学。“除了固定电话,我们没有其他联系方式,”家庭教师凯特说。当时,英格兰处于一级防守状态。非必需品商店都关门了,所以没有机会出去购买新的电子产品。虽然受委屈,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无法接触电子设备都是小事,但案件后来对凯特和马修的生活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警察需要闯入马修的加密工作笔记本电脑,为了获得解密密钥,他必须将此案告诉他的老板。警方还向社会服务机构和儿童学校通报了调查情况,这意味着凯特被停职。当他们的孩子3月返回学校时,这对夫妇被告知他们只能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不允许他们进入学校。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损害。“让我感到不安的是不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变得越来越焦虑,”因压力而辞职的马修说。凯特直言不讳:“那几个月真是太糟糕了。那段时间我们都有自杀的念头。”这一切都是因为WiFi被黑了,这意味着这对夫妇住在一个公寓大楼里。邻居或坐在车外的人可以访问他们的无线网络。2月,一位从事网络安全工作的朋友提醒他们,他们的宽带提供商沃达丰(Vodafone)的路由器可能存在问题。由于他们没有更改路由器本身和管理员的默认密码,因此很容易受到暴力攻击。“我们不是IT专家,”马修说。“没有人告诉我们更改密码,路由器的设置也没有要求我们进入管理菜单,所以我们没有那样做。”“它有一个密码,所以我们插上电源,什么都没碰。”PenTestPartners安全顾问KenMunro告诉BBC,犯罪分子可能需要“几分钟”才能利用不安全的无线连接。“首先,黑客需要‘破解’WiFi密码,如果密码与路由器侧面贴纸上写的密码没有变化,并且路由器已经使用了超过一两年,”他说。这将使黑客能够访问私人的家庭网络——尽管他们必须在离房子20米的范围内。“其次,要在家庭网络上做任何特别险恶的事情,黑客需要更改路由器的配置。这需要路由器的管理密码,”Munro先生解释道。“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路由器有管理密码,更不用说更改写在路由器侧面的密码了。”所以我猜测,黑客破解了WiFi密码,然后更改了路由器的配置,因此他们在Internet上进行的非法活动似乎来自无辜者。“这是一个全行业的问题。当这对夫妇的设备被归还并在3月份结案时,联系他们的官员似乎确认了未经授权使用他们的无线网络是罪魁祸首。但这尚未得到官方证实。”这对夫妇向沃达丰提交了访问请求,希望能找到他们的WiFi被非法使用的证据。案件仍在存档,包括他们孩子的学校记录,他们希望早日结案。沃达丰告诉他们,该公司已没有他们互联网活动的记录。沃达丰没有回应BBC的评论请求。该路由器已经使用了几年。问题中的HHG2500路由器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初始密码较弱,这也是一种安全措施旧路由器的问题。蒙罗先生指出,问题出在整个行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已经开始改善这种情况,使这些攻击更加困难通过在每个路由器上放置唯一的密码来崇拜。.然而,更换所有有问题的路由器需要数年时间。他补充说,这样做需要花钱——这可能是花费这么长时间的另一个原因。作为即将出台的智能设备立法的一部分,政府计划禁止在设备上使用默认密码。同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需要“鼓励客户升级存在安全风险的设备”,消费者应该为他们的路由器设置“强而独特的密码”。这对凯特和马修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学习曲线。“这对我们来说是毁灭性的。而且因为没有证据证明这是怎么发生的,所以无论谁犯下了这起可怕的罪行,都完全逍遥法外。”相关报道:https://www.bbc.com/news/technology-57156799【本文为栏目组织大数据文摘原创翻译,微信公众号“大数据文摘(id:BigDataDigest)”】点此查看作者更多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