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人脸识别再次被315呼叫,数据隐私如何保护?_0

时间:2023-03-14 14:32:19 科技观察

在昨天的3.15晚会上,人脸识别率先被央视曝光。据悉,这是自2017年以来,人脸识别第二次入围3.15。同时,与4年前相比,这一次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果说当时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人脸识别的技术漏洞和不足,那么这一次,人脸识别的滥用和数据安全问题就变得更加令人不安。据晚会透露,过去一年,央视发现多家门店偷偷安装、使用人脸识别摄像头,并利用摄像头抓拍、采集、滥用顾客人脸数据。应用最广的就是“精准营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数据杀熟”!相关店铺通过后台整理的数据,总结顾客的消费习惯和喜好,从而在销售产品时区别对待。这种未经同意随意采集人脸数据的做法,已经严重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权。根据国家市政监管局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规定,人脸信息属于生物识别信息,也是个人敏感信息,收集个人信息应当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授权同意。同时,《民法典》也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征得自然人或其监护人的同意。但近年来,滥用人脸识别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前两年,不仅进小区要刷脸,登录软件要刷脸,上班、考勤也要刷脸。面部识别已被滥用。公众的人脸数据和隐私正在裸奔。那么,人脸识别的滥用会带来哪些影响呢?人脸识别技术使用不当、人脸数据存储不当,不仅可能对用户隐私、财产等权益造成损害,如果人脸数据被不法分子窃取或滥用,还可能危及公民和公民的人身安全。影响社会安全和稳定。也就是说,滥用人脸识别不仅对个人造成影响,严重时还会破坏社会稳定。鉴于此,如何应对人脸识别被滥用?如何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和数据隐私?说到底,或许还是要回归法治。一方面,国家需要尽快完善人脸识别数据管理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要明确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加强对人脸识别应用的监管。此外,还需要对数据确权和转移进行控制。当然,从人脸识别的内外部安全风险来看,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际治理。例如,针对行业内容存在的隐患,包括企业过度收集用户信息、企业对用户信息不够重视、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国家需要对企业进行严格的检查、监督和管理。.行业和企业要通过约谈、监督、处罚等形式,强化人脸识别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同时调动群众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和价值。以及针对行业外的隐患,比如非法黑客攻击等。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和黑客技术与时俱进的发展下,国家也必须以技术对付技术,督促和支持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加速技术成熟,完善技术生态,提升技术保护。总而言之,人脸识别技术在满足各领域需求的同时,相关防护技术也必须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