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雷锋网。如需转载,请到雷锋网官网申请授权。这是中国学术计算机科学界集体幻灭的一天。本来以为政治归政治,学术归学术。然而,一封禁止华为人员参与编审IEEE期刊的邮件却让大家对美国过去引以为豪的“学术自由”概念感到失望和愤慨。IEEE的决定引发了众多中国学者的抗议。尽管与华为无关,但以北京大学张海霞、清华大学刘奕群为代表的教授们公开表态,表示辞去IEEE期刊编委职务,不再向华为汇报工作。对IEEE系列期刊的贡献。IEEE没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英文全称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Engineers(简称IEEE),是国际电子技术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成立于1963年1月1日,是最大的专业技术组织之一在全球拥有来自175个国家的420,000名会员。IEEE将自己定位为“科学和教育,以及一个致力于研究电气和电子工程、通信、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科学以及相关工程分支的艺术和科学的理论和原理的组织”。为实现这一目标,IEEE承担了多个科学期刊和会议的组织者角色。此外,它还是电能、能源、生物技术和医疗保健、信息技术、信息安全、通信、消费电子、交通、航空航天技术和纳米技术等领域的行业标准的广泛制定者。如果以上还有些抽象,那么下面的数据可以说明IEEE的行业地位:IEEE制定了全球30%的电子电气和计算机科学文献IEEE制定了900多项现行行业标准IEEE发起/协办的更多300多个国际技术会议。如果你经常逛知乎,不难发现类似的问题:这种“权威性”,也是今天IEEE禁令在中国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的原因。大家心中最深的疑惑是,如果连一个积累如此深厚的纯学术/技术组织都抵挡不住来自政治的冲击,那么还有哪个学术界是值得信任的?为什么包云刚先生的朋友圈说华有罪?更有什者,在学术界具有一定话语权、在无线通信领域具有一定标准制定权的华为,被排除在“编审”权限之外。最典型的例子是主导IEEEP2413(物联网系统框架标准工作组)的标准制定:再比如向国际社会输出技术培训。据IEEE官网5月9日消息,比勒陀利亚大学(IEEE南非信号处理与通信联合分会)与南非IEEE信号处理与通信联合分会于5月21日-5月22日召开会议举办了华为5G培训班,相当于华为为南非最大的黑人学生公立大学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积累。雷锋网AI科技评论在IEEE官网搜索关键词“华为”,仅用0.22秒就检索到10亿条结果。留下痕迹、招聘信息等看似微不足道,但都是对社区实实在在的贡献。他们决定不与IEEE合作!经过半天的发酵,一些学者开始将对IEEE的失望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张海霞教授在其个人研究室公众号发表了一篇题为《致 IEEE 主席的公开信》的文章,文中称她“申请退出IEEE的两个期刊I的编委”属于”,并强调“这是我个人的态度,与任何其他组织和个人无关。”据了解,张海霞教授现任全球华人微纳分子系统学会秘书长、全球华人微纳技术合作网执行主席、IEEENTC北京分会主席。此外,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刘益群在朋友圈表示,他已要求学生不要投与IEEE组织相关的会议和期刊,他本人也将辞去IEEE相关学术职位尽快按流程进行。同样兴奋的还有来自南大的周志华教授。他在个人微博上表示,“某个领域”的最新信息已经很久没有通过IEEE获得,他对期刊的忠诚有时更多是出于“回归”的心理。这种学术投入现在面临着“反科学”、“阻碍科技进步”的限制。为此,他建议:IEEE应该考虑将注册地从美国转移到其他国家,支持国内的优秀期刊。对此,刘志远教授也在知乎上预测了近期国际学术形势:***回应IEEE消费电子协会标准委员会主席袁宇博士,随后发朋友圈回应今天的疑点:大意是,与其他直接终止华为会员资格的标准组织相比,IEEE留有余地,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和标准会议(可行使投票权))这些都没有限制。这一说法得到了其他部分成员的附议:截止日期前,雷锋网AI科技评论与袁宇博士取得了联系,袁宇博士表示将在北京时间上午对各方质疑做出回应。请继续关注后续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