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才发现这就是我想要的。”不过,如果以iPhone产品线为标准的话,苹果这几年似乎早已经扔进了某个处置库。今天这句老话又被提起了,因为iPhoneX。虽然在外界看来“异形全面屏和前置指纹识别极有可能匆匆推出”,但同时时代,“颠覆和习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iPhoneX究竟是哪一面?这份亲身经历或许能找到答案。iPhoneX外观:尝试用三段式解决全面屏会带来更好的手感,而当苹果变得更圆润时,这个优势会更加突出。虽然下半年打着全面屏旗号的产品不少,但能把操控感控制到如此圆润的程度,或许只有三星S8系列和全瓷版的小米MIX2能做到与他们相比——这是iPhoneX刚入手的时候。给人的感觉。iPhoneX的正面凝聚了iPhoneX所有的科技创新,也收获了最多的吐槽。就这段时间的体验而言,外观问题如下:-异形全面屏让苹果有机会展示其八个传感器。但是各种显示不是很规则;-底部显示屏因为没有指纹键所以还是比较通透的,但是横向的有点破坏了点亮屏幕后的整体画面;-虽说是全面屏,但仔细看黑边区域还是挺宽的(据说是为了防掉落)。总之,有突破,有不一致,但如果从个人角度表达,X的正面颜值很高。背面,苹果重回玻璃阵营,在玻璃上加了7层镀膜。白色配色甚至还有“贝壳光泽效果”,但这依然无法抗拒竖排镜头(前置镜头、传感器与传统后置镜头设置相机位置冲突)的审美妥协,或者说丑陋。不过补救措施还是有的——买个黑色的iPhoneX,整体感和滋润度都会提升不少。FaceID:生物识别技术的新纪元FaceID(中文名:面容ID)是讨论最多但最没有定论的部分——因为无数安卓厂商都尝试过面部识别,但基本的技术原理各不相同,以至于iPhoneX也是与“其他手机”不同的体验。具体来说,苹果用红外线结构光构建了一个微型3D人脸识别系统:一个投影仪加一个接收器,让红外线扫描人脸的3??D表面。这套技术突破了人脸识别的两大难题:3D结构光可以解决平面识别的安全问题,并且大大提高了识别角度——你可以用一个非常奇怪的角度解锁。其他手机需要您将脸部调整为更垂直于镜头。其中,解锁体验将得到显着升级。iPhoneX也很明显:红外线不会受到环境光明暗的干扰,深夜解锁也不会降低解锁速度和准确度。这是硬件带来的两个明显的突破。但说到体验,则是硬件、系统乃至不同使用场景的匹配组合。例如:当手机震动并收到信息时,如果主人自己拿起手机,则直接显示该信息;但如果别人拿起手机,手机会识别面部数据,不会显示此消息。类似这种“一步到位”交互的交互升级还有很多,但我们现场体验的时间不多,无法一一列举。当然,作为一项新技术,大家更关心的是安全问题。1闭眼睡觉,钱被老婆刷走?不,要认出眼睛的位置,眼睛必须睁开;2被照片骗了?不,这是红外深度图,不是二维的;3被面具骗了?这不,苹果和好莱坞合作,做了很多面具来训练A11的神经网络,防止作弊;4认不出妆?不,它可以识别面部的微小变化,包括摘掉眼镜;5担心被晒黑认不出来?不,FaceID收集的是深度信息,与颜色关系不大;6担心戴眼镜认不出来?不会,只要不阻碍940纳米的红外线透过即可;但是墨镜确实有可能会导致识别失败,跟镜片的颜色没有关系,主要看会不会挡住940纳米的红外线。7担心长胖了会认不出自己的脸?不会,A11仿生芯片会每天学习记录你面部的细微变化,只要你的面部没有大的变化;通过这块,你不难发现,FaceID并不是一把永久锁,但它的关键点在于体现在自我学习进化上:如果机器主人今天剃了胡子,它会犹豫一会儿,认为此人似乎是机器的主人但不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它会要求输入密码并记录主人没有胡子的样子;但是如果是主人的媳妇直接用密码开锁,它也会知道这个人和主人是完全不同的,就不用学习录脸了。当然,FaceID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看起来非常相似的双胞胎可能会被误认。不建议13岁以下儿童使用,因为他们的五官尚未成熟。上面的iPhoneX就是我们这次在iPhoneX上使用FaceID的体验。由于外界对新技术缺乏信心,也可能是出于对习惯的执着。之前有很多传言称,苹果将在下一代产品中重启指纹识别——屏下指纹。但仅仅考虑到成熟度,这样的担心现在看来是多余的。关于UI:除了吐槽刘海,还有新话题。虽然苹果在“刘海”区域放置了多达八个传感器,可以说新机的大量变化都来自于这个区域(当然A11仿生芯片仍然是核心),但看起来那个人还是毫无保留的送了这个异形切割屏风。事实上,多张iPhoneX真机UI曝光图都显示,刘海区域的应用显示并不完整:-竖屏情况下:部分应用只使用了部分屏幕空间,刘海和区域刘海周围闲置(不完全适配));-或者使用了整个屏幕显示区域,但刘海直接覆盖了部分显示屏(仍然是不完全适配问题);左右显示时间通知等相关信息,左右刘海相当于“通知栏”;——这个问题在横屏下比较尴尬,不像竖屏刘海可以作为通知栏:横屏下的刘海注定会挡住部分显示空间(现场我们使用的是苹果自带的播放软件,***适配后依然没有新的解决方案)。虽然我们并不担心iOS生态应用的适配速度,遮挡显示问题永远伴随着这款产品。除了吐槽,苹果已经进入了交互新时代。为什么这么说:这得从很久以前说起;作为早期的WindowsPhone和Lumia可以算是真正的旗舰和智能系统,暂时还能想到webOS,手势区域类似于今天iOS的底部处理,那时候的toucH屏手机还在流行,智能手机还在单点触控和多点触控的进化中;iOS和Android是核心代表,也有以滑动为核心的webOS。前者所见即所得非常直观,后者需要的按键更少,手势滑动体验更流畅。说到底,点击操作逻辑之所以被普及,除了硬件相关外,还有一点——用户入门门槛比较低。但在这一代,你可以看到苹果在UI上的重大调整:-从右上滑调出控制中心(新)-从中??间上滑调出通知栏(新)-从右上滑调出通知栏(新)底部返回桌面(新)——从底部向上滑动长按呼出后台多任务(新)。总之,正面没有指纹,同时没有实体按键;这使得新的iOS操作逻辑整体走向了滑动,而tap+物理按键则留给了上一个时代。虽然可以预见,前期部分用户还是会觉得自己有习惯问题,但这其实已经开始宣告“全面屏+手势滑动”的新时代了。此外,我们还可以大胆推断,下一代产品不会有指纹识别等倒车模式。硬件:以iPhone8P为参考。由于现场时间有限,我们无法对iPhoneX的性能进行具体测试。同时,A11仿生芯片的另一大特点是长期使用后的优化,不得不提一下这次在性能方面。不过,由于iPhoneX和iPhone8Plus的处理器+内存构成相似,我们可以参考iPhone8Plus的基准测试:“这款处理器是64位6核CPU,包括2小核和4核GPU为3核设计,芯片拥有6个核心,43亿个晶体管,与苹果A10Fusion相比,4个大核的速度最高可提升70%,两者性能的速度核心可以增加。它可以达到25%。”先说跑分,这次iPhone8配备2GB内存和A11仿生芯片,iPhone8Plus配备3GB内存,反映在跑分上,后者的多核分数略高。对比iPhone8和8Plus的跑分,这个结果与PhilSchiller在发布会上提到的25%和70%的提升是一致的,在跨越式提升的过程中,苹果也放慢了单纯性能提升的步伐,专注于能耗比(10纳米)、机器学习和GPU改进——在放弃多年合作厂商Imagination后,苹果自己设计的GPU性能比上一代提升了30%,这就是也是AR和AI的需要新浪手机点评:首先,我们来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我们不能超越先验地认识我们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东西,比如你不知道现在“更好的手机应该是什么样子”。在这方面,苹果仍然是行业的主要推动者,虽然起步阶段难免伴随着争议和学习成本的增加。接下来是产品的一些细节。iPhoneX正面带来全新视觉,提升屏幕利用率,改变交互逻辑;基本体验上充电应该会更快(毕竟理论上的快充还是有效果的,只是一个充电套件,大概要400元左右),作为一款小尺寸的iPhone,续航能力接近于Plus版本,这是一件好事。售价虽然默认接受,但还是个大问题。毕竟现在看来iPhone8更像是几年前iPhoneSE的定位(这一代的配置,前几代的外观)。如果真品旗舰长期维持在万元级别,我想苹果以后还会加入“奢侈品”。“这个标签。我们不知道这是否会将一些用户拒之门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