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只有不断进化的生物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只有不断进化的产品才能适应市场的轮换。朋友们,来玩个游戏吧(警告:未成年人请在家长陪同下玩):①打开手机②进入设置功能,选择语言设置③将手机语言改为“русский”(俄语)或“espa?ol”(西班牙语)或任何你不懂的语言④什么都不做,试着用你每天使用的功能5分钟,看看有什么不同如果你这样做,十有八九,你会感到不舒服,然后也许你会想“让我们结束这个无聊的游戏吧”,试着把语言改回来……然后游戏的重头戏来了:你可能再也找不到了你在哪里更改语言设置……如果你聪明的你,绝对不会被这种愚蠢的游戏给骗了。但如果你用这个技巧来取悦你的朋友或与女孩调情,它几乎可以保证一次又一次地奏效。(不,谢谢!)。另外,顺便悄悄告诉你,其实我同事昨天把语言设置成了“?????”,嗯,你一定能理解我当时的心情……经过几分钟的努力,我终于设法将手机改回原来的状态。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的骂过iPhone界面的设计者:为什么我不能用通俗易懂的图标直接引导我进入语言设置界面?是啊,为什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想了长达10分钟,发现自己没有思路,就放弃了。与此同时,其他问题也出现了。看来这不仅仅是产品设计的问题。图片还是文字?在上面的游戏中,我找不到设置手机语言的地方。原因有二:①不懂神奇的阿拉伯语;②iPhone没有提供直观的图标让我很容易找到语言设置区。延伸这两个问题,你会发现在界面交互过程中,承载产品与用户对话责任的无非是图片和文字两部分。在交互设计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我们有更多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样的设计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有一些简单的研究结论可以引入到产品设计中,例如:图片更直观,文字更抽象;在图文并存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注意到图片的内容,而相应地忽略文字的内容;对于复杂至于抽象的概念,人们很难直接将其与图片联系起来……这样的结论很容易解释为什么58同城使用的图标较少(比如“租房子”用什么图标更直观?),而浏览器则没有。一些已成为常识的功能可以仅使用图标(前进、后退、刷新...)来表示。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微博用图片更容易吸引眼球,而推特之所以坚持不直接展示图片,就是为了避免图片的影响。更进一步,控制图片识别的脑区与控制文字识别的脑区不同,这使得人们在考虑使用图片还是文字时,需要考虑需要使用大脑的哪一部分。举个具体的例子:几米的漫画和设计类书籍会配上大量的图片,读后能激发人们“小清新的生活感悟”或创造性思维;而哲学、逻辑类书籍,一般不宜图文并茂,文字的表达充分激发抽象的逻辑思维。通用还是定制?如果你玩过之前的游戏,惊讶的发现手机没有我说的那么多语言,那么恭喜你,你的手机是更深度为国人定制的版本,完全杜绝被愚弄的可能性。在一个不断扁平化的世界中,我们被来自世界其他角落的产品所包围,其中一些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无法区分(如IMAX电影),而另一些产品则深度本地化以迎合不同地区人们的喜好(如麦当劳)。不同类型的产品有很多成功案例。就电子产品而言,iPhone几乎是万能的,但LG针对不同国家深度定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它应该是通用产品还是定制产品?从通用化产品来看,统一标准的产品可以产生更大的品牌效应,从规模经济中降低成本;而从定制化产品来看,会发现针对目标客群的调整会增加需求。满意度、营销推广等行为更有效。其实通用还是定制的问题已经超出了产品本身的层面,应该从企业整体营销的角度来考虑。当下流行的“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动”或许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答案。产品有终点吗?无论是图文选择,还是泛化定制决策,答案无非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嗯,之前好像说了这么多,好像什么都没说一样。如果我有更好的答案,我会分享,但我没有。好吧,为了引发更有意义的思考,让我们进一步深化上面的两个问题,进而推断出这个问题是产品的开发是否有尽头,或者说某个产品会不会像游戏中的大游戏一样.有boss一样的“最终形态”?如果让我回答,我会坚定地说,没有。就像龙珠中的角色一样,战斗力一直在提升,但总会有能力相匹配的对手。如果有一天悟空决定不再提升自己的实力,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故事结束了。尽管有人认为iPhone在乔布斯去世前已经发展到一个极好的高度,而库克也只能通过加长或压扁的方式进行一些改动,但iPhone4在产品设计上已经达到了顶峰。然而事实是,更长的iPhone5依旧刷新销售记录,扁平化的iOS7越来越习惯……产品设计完了吗?当然不是,以本文弱智游戏为例。即使很少有人无聊到修改系统语言,墨菲定理也可以推论出,只要存在这种可能性,用户体验就一定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下降。当人们不习惯用图标来理解功能时,文字是非常必要的,当人们习惯“房子=首页”、“左箭头=返回”、“小叉=关闭”时,产品才能进化得更简洁(看看你的手机里有多少产品是这样的进化线);当通用版产品不够本土化,或者定制版产品不够便宜时,两者也会相互改变……没有通用的标准,除了改变,没有什么是不变的。只有不断进化的生物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只有不断进化的产品才能适应市场的轮换。或许,我们可以引用一句朗朗上口的口号来结束这篇文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