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发展简史。1800年,人们发现冰/雪和盐混合后有制冷作用,可以大大降低水温,使水结冰。1834年,英国人波尔金斯制造出第一台以乙醚为制冷剂的压缩式制冷机。1873年,德国人林杰发明了氨制冷机。1876年,甲醚被用作制冷剂,将肉类从阿根廷运往法国。19世纪末,随着机械制冷技术的不断成熟,产生了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甲烷、碳氢化合物等大量适用的制冷剂。20世纪初,斯达特制冷技术开始进入工业应用,当时研制的制冷剂工作压力高,且大多有毒易燃。1928年,美国合成成功一种新型制冷剂(二氯二氟甲烷)。它不易燃,毒性低,工作压力低。是人们所期待的理想制冷剂。1931年,杜邦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种新合成的制冷剂,氟利昂家族由此诞生。1930年至1950年,制冷剂系列和大型商用空调迅速发展。在1988年的《蒙特利尔协定》中,各方就限制使用会破坏臭氧层的制冷剂达成协议,并规定了具体的行动时间表。制冷剂状态变化1、水也是一种制冷剂。制冷循环的极热或放热利用是物质在相变过程中需要吸收或释放的巨大热量,因为常压下谁的饱和温度高,就不能吸收常压下房间的热量温度,所以不常用。2、在常压(70PSIG)下,R22的蒸发温度为(4.5℃),单位溶剂制冷能力强。是人体理想舒适温度21-27℃的理想冷源。3.与其性质相似,对于R22,在(70PSIG)的压力下,饱和温度为(4.5°C),所以制冷剂在此压力下蒸发过程中的温度恒定在(4.5°C),蒸发过程首先是饱和液态。在(70PSIG)压力下,如果R22的温度低于4.5℃,肯定是过高,温度低于饱和点,我们称之为过冷液体。如果R22的温度高于4.5℃,它一定是气态,温度高于饱和点,我们称之为过热气体。4、要实现制冷剂在冷凝器相对高温侧的冷凝散热,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制冷剂的压力,提高其饱和温度,使其高于室外环境温度实现散热和冷凝过程。臭氧层因素臭氧层是淡蓝色的气体,在大气中有轻微的恶臭。主要集中在距地面20-25KM的平流层。它是地球的保护伞,阻挡99%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免受紫外线伤害。.臭氧层浓度每降低1%,紫外线辐射量就会增加2%,皮肤癌患者会增加7%,白内障患者会增加0.6%。氟利昂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会分解氯原子,氯原子会俘获臭氧分子,臭氧就变成普通的氧气。温湿度效应:温室气体主要指大气中的CO2、CH4、Ar、O3等,包括制冷剂中的CFC,它让短波太阳光几乎无阻碍地通过,同时阻挡从大气中反射的长波辐射地球表面。地球表面维持在一定温度,但过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会增强地球表面的温室效应,影响气温和降雨,导致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制冷量与制冷循环1、制冷量无法制造,其本质是热量的迁移。制冷循环是将空调房间内的热量转移到另一个可以容纳和稀释这部分热量的空间的过程。在实现这部分循环的同时要消耗一定的功,这个传热过程在封闭系统中周期性地重复进行。吸热放热过程是利用流体在不同压力下的吸热放热特性对应不同的饱和温度对应相变过程(流体的焓值发生变化,相变过程中的传热只与相变过程有关)温度变化很大)。2、制冷循环(饱和蒸汽压缩制冷循环),饱和蒸汽压缩制冷循环是根据逆卡诺循环的基本原理,使用卤素元素(饱和蒸汽态)或有机物的衍生物类的压缩机和制冷剂/无机化合物。利用压缩机对气态制冷剂进行加压,故称蒸汽压缩制冷。该制冷循环可使用的制冷剂范围很广,根据组合的电气特性,可实现中高效制冷。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压缩技术就是通过这种循环实现的,也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制冷循环,使用不同厂家的型号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