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SD-WAN有未来吗?

时间:2023-03-14 00:21:28 科技观察

SD-WAN自诞生之日起,外界就有各种声音,其中不乏“SD-WAN是否有未来”等尖锐问题。李鑫老师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SD-WAN和SDN: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制约因素我想,既然SD-WAN行业的人开始对未来感到不安,那一定是这个行业遇到了某种瓶颈,无法找到一会儿。给解药突破瓶颈。根据我的粗略理解,这个瓶颈是留给已知形式的SD-WAN的时间窗口不多,但不清楚下一个时间窗口属于哪种技术或产品。SD-WAN和SDN虽然同属于软件定义的范畴,但定位却大相径庭。SDN建立在一个全新的网络需求场景——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交换网络场景之上。无论传统网络技术如何优化,都无法应对这种场景。即使投入了大量的网络资源,传统交换技术的调度能力也无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合理的网络转发能力,成本极高。如果某个问题仅靠近乎无限供应的网络资源无法解决,那么除了网络技术的颠覆性创新之外,别无他法。改良优化只能在原有的方向、趋势、基础上做线性增量,但原有的技术核心和逻辑本身构成了优化性能的天花板。最终的改进是,留在原地的唯一方法就是尽可能地努力奔跑。当增量空间逐渐被挤压到极限时,除了技术创新别无选择。SD-WAN诞生的动力也来自网络基础设施在可扩展性或扩展性方面面临的障碍。服务网络的矛盾日益激化。这种矛盾不仅包括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更体现了网络资源调度技术在资源转换效率方面的不足。从这两个方面来看,SD-WAN和SDN面临的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两者的区别在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成本,即解决问题的约束。对于广域网而言,无论是大幅增加网络资源供给,还是大幅提升网络资源调度效率,本身都涉及一个非常大规模的复杂巨系统的演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即使面临同样类型的挑战,广域网与数据中心网络也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在它演化到稳定状态之前,连技术发展的路线都说不清楚,更不用说预见未来具体的技术形态了。因此,亚洲四小龙在发展快车道上的风险和成本远小于中国。尽管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被证明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需保持巨大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不启动二次改革,就无法保持进攻态势。改革背景下的进步永无止境。超大规模、复杂巨系统不断冲击无人区的成功之道,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人知道哪块石头能通向繁荣之路,哪块石头下有陷阱和漩涡,但超大规模复杂巨系统的演化模型恰好就是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型,缺乏微观上方向明确的特征,但在宏观上,它们又可以聚合成不断前行的冒险和尝试。这些变革性的尝试既包括改进和优化,也包括革命性的创新,两者是相互排斥的。洋务的改进只包括优化,而拒绝革命性的创新,因为革命性的创新最终会颠覆旧的体制和机制,这与洋务本身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自然不能为洋务所接受。现在正在发生的互联网技术体系的变革是非常典型的技术革命,而不是洋务运动的改进。因此,具体技术形态的演变也表现出改进与创新的并存。在相对封闭、独立的系统和场景下,技术系统切换的成本和风险相对可控,革命性创新的投入产出比更高,改革比改进更合适。但在开放混合异构网络场景下,向后兼容是必须考虑的第一要素,激进的改革必须让位于循序渐进的小步走。SD-WAN更多的是一种面向开放和混合异构网络场景的技术,因此保持向后兼容是任何SD-WAN技术都必须遵循的铁律。即便是谷歌这样强大的互联网公司,在开放系统互联领域Espresso也保持着极大的耐心和包容,但是在自己可管可控的数据中心网络,在自己的DCI和应用层流控范围内,可以让放开手脚(B4、BBR、QUIC)。这种管理域内瞬息万变、管理域边界谨慎小步的技术演进模式,也意味着广域网领域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内外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是一次系统性的变革。凝聚力量。这种改进既是对老问题的局部解决,也为下一步的体制改革埋下了自己的土壤。无论是万众瞩目的SegementRouting,还是万众瞩目的SASE,都是整个互联网基础设施转型过程中发生的技术进步。这些改进离转型的终点还很远。没有人知道变化会在哪里结束,或者覆盖现有SD-WAN技术的新技术会是什么样子。因此,对于致力于SD-WAN的公司而言,无论是巨头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很难利用某项特定技术获得长期红利。靠一两招闯江湖的创业公司,注定没有前途。更何况,网络本身的系统工程属性,也决定了在网络世界中,并没有可以称霸天下的葵花宝典独门秘籍。只有能够保持持续进化,快速发现新需求,解决新问题的企业,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互联网以扩张为生,只有扩张才能对抗熵。所谓内卷,就是失去扩张的动力。互联网的核心是开放系统的互联互通,互联网运行的驱动力来自于对新网络的不断接纳或新领域对互联网的包容。互联网公司一旦没有了向外扩张的能力,就只能退化为互联网公司,而不能再称为互联网公司。996、ICU,这些只是互联网公司内卷化的外在表现。内卷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巨人太大了,与外界和其他开放系统的接触面成倍增长。然而,运营模式的演进仍无法适应更大的外部世界,使其无法继续保持快速扩张的能力,不得不寄希望于通过增加人力资源供给来解决困境。这与电信运营商希望通过网络扩容、4G升级到5G,摆脱增收不增收的魔咒如出一辙。当然,困境也是一样的:封闭系统违背熵增定律的困境。在系统运行机制没有根本改变以适应外部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单纯增加资源供给势必导致资源转化率的边际效用递减,直至归零。在广域网这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中,任何改进和改革都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我们现在使用的网络技术,每一个脚步都踩着无数同类的尸体。为什么幸存的技术还活着,为什么死的技术死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幸存下来的技术都符合开放系统互联的基本原则,能够赋予互联网继续向外扩张的动力。能力,而死技术往往沉迷于内卷化,但不能授权扩展。这也是判断一个SD-WAN初创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或者一个大厂商的SD-WAN产品是否具有长期生命力的唯一标准。标准虽然简单,但在具体应用中往往会面临各种迷雾。例如,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基础设施是否应该具备高度灵活的源路由能力的问题,往往会在技术层面引发热议,但如果跳出技术层面去思考问题背后的问题,可能会更实际一些。视野:首先,电信运营商的源路由技术是服务于网络本身(优化best-effortservice),还是服务于特定的应用和服务?第二,如果它服务于具体的应用和服务,那么这种业务和应用所需要的网络服务能否明确定义?第三,这个网络服务目前遇到的瓶颈是网络资源不足的问题,还是网络资源调度效率不够高的问题,还是两者兼而有之?第四,如果瓶颈在于网络资源调度的效率。源路由技术能否解决效率瓶颈?第五,如果源路由技术能够解决效率瓶颈,如何评估其成本和风险?成本与收益的平衡点在哪里?如何控制复杂性和风险?如何保证可扩展性?第六,网络基础设施的核心价值是提供普遍的网络服务,即尽力而为的网络服务。为特定应用和业务注入网络服务会引入哪些成本和风险?、服务于不同应用的特殊网络服务之间是否会存在冲突和竞争,对尽力而为网络服务有何影响,如何应对这些冲突和影响?我认为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厂商并非没有深思熟虑以上问题的答案只是在整个论证和思考过程中,要服务的对象:应用,一直缺席,没有机会发言,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的核心价值应该体现在什么样的网络服务上,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以网络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自然倾向于优化内卷而拒绝扩张和未知的风险,因为扩张必然带来不确定性和不可控的风险,优化和不确定性不可能在一个系统中并存。那么,以上诸多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一项看似不错的技术,能否赋予电信运营商更强大的连接应用和应对不确定风险的能力?尽力而为网络服务不是贬义词,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如何保持尽力而为网络服务与时俱进,或许比提供特需服务更具战略价值。**因为尽力而为网络服务也是最具扩展性和抗风险能力的网络服务,它是电信运营商有为和无为的平衡点,而尽力而为网络服务是电信运营商的立足点这个的。甚至电信运营商能不能提供特需服务,能提供什么样的特需服务,首先取决于电信运营商提供的尽力而为网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没有皮肤,就没有毛发。**相比于琳琅满目的新技术,我更看好电信运营商的云网融合和大管道战略。没那么重要。我什至认为,对于中国电信这样一家具体的电信运营商来说,云网融合战略的关键在于一家独立的电信云银行公司,所以中国电信接下来的发展方向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这道题的展开比较长,后面再说。如果要拥抱扩张的不确定性,就注定要拒绝技术的复杂性,它是否能有效控制复杂性,是否有能力通过不断降低自身的复杂性来控制风险和拥抱扩张。网络技术的最终使命是为互联网的扩展服务,而扩展的核心是通过不断兼容陌生领域的异构系统和资源,从而获得梅特卡夫效应,从而产生指数级增长,并依托这种增长实现更大的扩张。虽然听起来有点像庞氏骗局,但庞氏骗局本身并不具有梅特卡夫效应,不会产生任何价值增量。一旦维持计划的成本超过了扩张带来的增量,它就会崩溃,所以庞氏骗局的扩张半径本身就有其不可逾越的界限。而互联网则利用梅特卡夫效应,激发资源的爆发潜力和指数级的价值增量,从而获得运营的动力,扩张半径没有限制。这种扩张既包括同层次数量上的横向扩张,如互联网用户数量的扩大,也包括纵向跨层次的扩张,如将交通运输系统和制造业纳入互联网的影响范围。但无论是哪种扩张方式,首要的是保持继续扩张的能力,而不是追求一城一地的得失。互联网要保持其持续扩张能力的前提是尽量减少吸纳新资源的成本。善如水。水善万物而不争,能对万物之恶,故胜于道。互联网降低扩张成本的唯一方法就是让自己变得足够简单,可以和任何人聚在一起。不仅不需要别人付出,扩张的红利还能马上兑现给对方。互联网+的核心不是互联网冲进去改造这个改造那个,而是互联网通过不断的自我改造,迅速被其他行业所接受。如果你不能做某事,那就问问自己。如果执着于通过不断提高封闭系统的性能和精细化来提高内部运行效率,就会不断强化系统与外界的壁垒,削弱对外扩张的能力。但引入复杂性对提高系统短期效率的效果如此显着,以至于工程师们往往对复杂的改进毫无抵抗力。在网络技术发展的道路上,精美复杂的尸体随处可见。对于SD-WAN技术,复杂性是一种诱人的毒药。早期的SD-WAN控制器ODL和ONOS都以大而全着称。然而在生产环境的实践中,用户发现这些庞然大物并不符合实际需求。万能控制器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SD-WAN是针对特定应用和服务的技术,不适合替代网管系统的功能。因此,一个好用的SD-WAN系统首先服务于特定的应用和服务,应该能够将网络资源抽象为特定的应用。和业务所需的网络服务。它可以分为网络应用程序和网络接口。网络应用直接为业务提供网络服务,网络应用通过网络接口调度网络资源。此接口通常称为SD-WAN控制器。SD-WAN控制器本身只是一个控制接口,不控制任何东西,不附加任何控制逻辑。这可能是SD-WAN领域中最奇怪的现实。在同一个网络中,不同SD-WAN系统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网络应用上。当网络应用之间不存在冲突且需要维护的网络状态信息简单时,不同的网络应用拥有自己的控制器会更加高效。更高。使用哪种控制器完全取决于网络本身和网络服务的特点。菜刀制造商不需要将他们的菜刀与特定的烹饪技巧或菜肴联系起来。厨师需要的是一把简单而纯粹的菜刀。Cisco之所以在《SegmentRouting详解》一书中对controller处理的很轻,可能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SD-WAN的生存之道是不断寻找新的差距,而不是专注于优化某个差距。一个好的网络技术,既可以为特定的应用和场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BBR,也可以为用户提供可能的多种可能性,比如IP。前者性能卓越但普适性较差,后者普适性极佳但对性能几乎没有任何承诺。从来没有一种技术可以两全其美,因此需要使用多层协议栈,将对立的冲突分解为多个层次。SD-WAN虽然名字里有网络二字,但它是不折不扣的应用层技术。也可以说是一种覆盖了网络层外衣的应用层技术,或者说是应用层和网络层之间的一个夹层,而这个夹层存在的价值就是填补了应用需求和网络层之间不匹配所造成的空白。网络服务。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MPLS技术,一种用于填补网络层和链路层之间空隙的夹层。但SD-WAN与MPLS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在网络协议栈中的位置。MPLS工作在网络协议栈的底层,上下游协议栈和场景需求相对稳定。因此,MPLS本身的形式也可以在大的时间尺度上保持稳定,而不需要频繁变化。但是,SD-WAN位于网络协议栈的上层。上游应用程序发展迅速,变化频繁。由于时空差异,下游网络形态和场景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SD-WAN有一个更显着的casebycase属性,本身不能长期保持一个固定的形态。虽然都位于缝隙中,但MPLS所在缝隙的动力学更像是欧亚大陆板块之间的地质运动,而SD-WAN则直接坐落在一座活火山上。这就要求SD-WAN必须同时具备灵活性和优化这两个相互冲突的属性,而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尽可能地缩小问题域,降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即在gap中找到并定位到它们之间更具体的gap。这种差距不仅狭窄,而且生命周期极短,即使在差距中追求完美也难以长久生存。对于SD-WAN从业者来说,生存之道不是能够将某个差距的技术形态最大化,而是能够快速发现新的差距,并从中汲取能量。小敌强擒大敌,阵地战的作风不适合SD-WAN。为了敏锐地发现新的差距,需要对上游应用和下游网络设施的特点和演进方向保持敏感性和前瞻性。如果你想知道某个SD-WAN技术或创业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你不需要关注它的技术细节。问问设计师或者创始人对上下游发展趋势的理解就可以了。SD-WAN的未来取决于应用层和网络层之间的相对移动程度。现在可以回答本文开头的问题了:SD-WAN还有未来吗?SD-WAN作为一种在夹缝中生存的技术,SD-WAN的未来取决于应用层和网络层之间的差距将如何演化,而不是取决于具体的SD-WAN技术本身。任何特定的SD-WAN技术或产品的生命周期都很短。那么,应用层与网络层之间的鸿沟将如何演变?我认为,从一轮技术革命的时间尺度和演化周期来看,它会朝着越来越窄的方向演进,或者说,应用层的需求与网络层服务的冲突。网络层服务会通过两个层面的移动和磨合,逐渐演化到一个新的稳定均衡状态,而这个新常态的标志性事件,我觉得应该是应用层和网络层之间的新接口被攻破了和尽力而为网络服务演进到新的形式。互联网的扩展特性决定了互联网技术体系只会向简单、极简的方向演进。虽然转折期间会出现混乱和冲突,为多样复杂的技术创造生存空间,但每次物种爆发后,都会迎来物种大灭绝,重新汇聚到简单平衡的状态,将成本降到最低的网络扩展。网络的核心价值还是会回归资源属性。所有网络技术的价值几乎都是为了充分发挥资源的效能,但能发挥多大,取决于资源本身的数量和质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穷困潦倒致富只是传说。除非必要,否则不要增加实体。可以通过增加资源供应来解决的问题通常不需要熟练的劳动力。虽然我认为这一轮互联网技术革命之后,应用层和网络层之间的鸿沟会平息,但我也认为这一轮技术革命还没有走到中期,我们只是处于热身阶段。中场会发生怎样的战斗,无人知晓,但其激烈程度和表现形式,绝对会远远超出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虽然整个互联网都在追求极简主义,但应用层的无尽贪婪是互联网不断运动的重要内在动力。这种贪婪属性本身也是互联网扩张的表现之一。只要互联网还处在快速扩张和运动的过程中,应用和网络之间的鸿沟就会不断演化和出现。而这些差距能不能被发现和抓住,能不能识别出高价值的差距,也不是技术问题。不高兴,就没有慈悲心。与潮流共舞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