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学报告》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人脸识别的新技术。俄罗斯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的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一张自拍照片来区分个人性格”。据悉,该研究旨在分析目标人物的五种人格特质(外向、神经质、乐于助人、直率、尽责)。该研究涉及约12,000名志愿者和31,000张自拍照。除了提供自拍外,志愿者还被要求填写性格问卷。计算机视觉神经网络和性格诊断神经网络的分层架构发现,在分析同一个人的不同自拍照时,AI给出了一致的性格判断。此外,与男性相比,人工智能在评估女性自拍方面更准确。最终,人工智能的评估准确率“高于平均水平”,整体表现优于人类志愿者。光明与黑暗并存的现状近年来,人工智能不断为人们展现其正能量,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测试领域,人工智能在安防行业的应用尤为引人瞩目。近年来,与人脸识别相关的产品和技术充斥着世博会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哪个展馆、哪个企业,人脸识别和动作捕捉技术产品和丰富的应用案例都成为了“标配”。其实,不仅在展厅。近两年,随着算法准确率和安全性能的不断提升,国产人脸识别技术逐渐在公安、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开花”。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尤其在公安领域,涉及公安业务图文侦查、大数据分析,借助人脸识别实现对犯罪嫌疑人的识别抓捕;在交通领域,基于交通参与者的身份识别,捕捉交通违法行为;在商业楼宇中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出入口等的实时监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身隐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脸信息的滥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除了公安、交管等政府推动的安防项目,“光鲜亮丽”的人脸识别技术在大规模推广时也饱受诟病。更糟糕的是,从目前雷雨频发的情况来看,人们的“隐私”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在Facebook数据泄露事件中,5000万用户的个人数据被用作精准投放政治广告的重要参考,而这些人占美国选民人数的四分之一;同年,万豪发布公告称,旗下喜达屋酒店5亿租户信息泄露;社交平台陌陌的3000万用户数据在暗网上被出售;民法典保护隐私并可能加速技术进步。如果获得通过,民法典将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法典。作为保障公民权利的“宣言”,委员代表和专家就民法典草案涉及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公开讨论。其中,人格权的独立编纂是民法典草案的一大亮点。代表们普遍认为,这是民法典立法的重大创新,有利于加强对人的尊严的全面保护。民法典草案拟规定隐私权是指自然人私生活的安宁和自然人不希望他人知道的私人空间、私人活动、私人信息,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来自侵权。这也意味着,民法典实施后,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打击”,曾经困扰公众的问题将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人脸识别衍生出的人格识别对安防行业有何意义?现有或研究不足的“高危人员预警与预防系统”,大多是在第二代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辅助下,利用物理信息技术构建的,多基于生物原理,对潜在情绪进行基础研究对图像中的人物进行特征化处理,以区分特定的情绪,达到识别高危人群的目的。该系统基于生物学原理,对图像中人物的潜在情绪进行分析、识别和检测,包括表情识别算法、嵌入式操作系统、实时图像采集、图形界面显示四个方面。通过对图像中人脸和颈部肌肉的振动频率进行计算分析,达到识别人潜在情绪的目的,同时输出相关数据。主要用于公共场所的安全监控。通过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分析,发现有人精神异常或表情过激时及时提示,可预防犯罪或危险事件的发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大多数情况下,性格与情绪有着一定的关系,通常性格会决定情绪的走向。此外,面部是人类最常表现情绪的器官群,也是人类最复杂的器官之一。它拥有最复杂的肌肉群。因此,从理论上讲,可以利用人格识别来帮助情绪识别和辅助判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合理的。结语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人类感知密切相关的图像和视频信息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经济、国家安全等领域。关于隐私问题,在法律框架下,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大规模使用,我们也应该提出“必要性原则”、“比例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甚至可以考虑设立“禁止”原则在某些特殊场景下。“黑名单”制度,利用制度的刚性保证“技术向善”。可以预见,随着隐私保护法规日趋严格,隐私保护立法成为全民共识,我们的个人隐私也将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为生命财产安全多了一份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