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南都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组发布《人脸识别落地场景观察报告(2019年)》,展现了公众的问题和担忧使用人脸识别时遇到的。报告显示,在个人信息泄露频发的背景下,超过70%的公众对网络运营商的安全能力存有疑虑,担心人脸数据泄露。缺乏隐私政策已成为常态。目前,监管和执法部门非常重视个人信息的保护。随着网络廉洁运营、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等各项治理行动的推进,网络空间个人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逐渐完善,隐私政策也成为了App的标配。一般来说,网络运营者会在其隐私政策中明确其收集的个人信息的类型、范围、约束条件和管理准则、安全措施等。这相当于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承诺和保证。但人脸识别应用涉及线上线下,技术先进法律滞后,带来了监管的灰色地带。据南都研究人员介绍,他们在实测中发现,很多场景下的人脸识别设备并没有提供隐私政策或用户协议,公众在没有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无法使用。以卫生纸机为例。研究人员进入摄像头范围后,面部被扫描。对于人脸数据如何存储、是否可以删除等关键问题,该机并未提供任何说明。而在一些装有人脸识别摄像头的商场,消费者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会被拍到。报告数据显示,在公租房、交通、校园、商场等场景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签署隐私政策或不知道是否签署了隐私政策。这意味着一旦发生信息泄露,用户很难要求网络运营商提供合理的处置或救济措施。此外,超过40%的受访者不知道自己的人脸数据是如何存储的。在“是否希望系统运营商为自己提供查看或删除人脸数据的通道”这一问题下,83.37%的受访者选择了“是”,比例压倒性。报告特别指出,人脸识别产品或服务的厂商在宣传时往往以“无感”为主,即用户没有感知。对于数据采集者和用户来说,“无意义”或许是件好事,但对于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技术上的不公。在商用场景中,人脸识别系统运营商应探索建立有效的“勾选同意”方式,获取用户的知情同意。70%的人担心人脸泄露报告显示,在所有场景中,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更安全。各场景下受访者对“使用人脸识别更方便”的看法。不过,在个人信息频频泄露的情况下,公众对人脸识别也存在隐忧。超过3000名受访者列举了担忧的理由,包括人脸信息无法公开加密、人脸信息与一系列与钱相关的账户绑定、不确定数据管理者能否合法收集和使用、担心系统技术不完善等。被非法产品盗窃等。人脸识别的信息泄露问题并非危言耸听,之前也有过案例。相关安全风险中,79.31%的受访者担心系统运营商安全能力不足导致人脸信息泄露,65.17%的受访者担心换脸视频等网络虚假信息增多,以及49.57%的人担心不法分子会利用伪造的信息进行诈骗或窃取。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方式相比,不愿意使用人脸识别和更愿意使用人脸识别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39%和41.11%,两者比例基本持平。此外,还有19.89%的受访者表示看不出来。73.76%的受访者希望能够自主选择使用人脸识别还是传统方式。如何规范人脸识别应用?70.49%的受访者认为应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60.72%的受访者认为应加强相关立法,43.7%的受访者认为应限制人脸识别的使用。对此,报告建议,政府不妨在评估不同人脸识别应用场景的利益后,确定使用人脸识别应用的必要性和范围。一方面,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明确企业资质和行为准则,设定准入场景和条件,包括“黑名单”、“白名单”和“推荐名单”;另一方面,制定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处罚要素和标准,最大程度防止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