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遇到过这样一幕——微博突然冒出一个瓜,热血沸腾,正准备去当事人的微博主持公道,你却点了“评论”按钮并提示“由于您无法评论对方的设置。”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有一个想法:如果我是微博的产品经理,我就去掉“限制评论”的功能。因为我觉得普通用户根本用不上,微博顶多跟一两个人打架。如果你担心他们来你的微博首页捣乱,你可以直接拉黑他们,不需要禁止所有陌生人评论。普通用户精力太少,不太可能激起一大波网友,所以不需要这个功能。只有明星大V才会有这个需求,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大众的关注。如果翻盘的话,他的微博肯定会收到网友们的一波正义输出。现在他们可以选择直接关闭评论,眼不见,心不烦。所以在我看来,“限评”是微博专门为明星、大V缝制的一块遮羞布,用来防止民众吐槽。翟天临在微博上的评论“论文”是绕不开的关键词。当然,也有普通用户行为引起公愤的案例,但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注册微博需年满14周岁)。更何况,在这种情况下,牺牲少数人的利益让多数人发泄又有什么问题呢?想到这里,突然有个疑问——推特有类似“限制评论”的功能吗?因为在我们中国的固有认知里,微博就是中国版的“推特”。最后我发现——微博我错了。“限制评论”功能真的不是微博照搬的。就连评论功能也可以说是微博的“独创”。因为推特早期根本没有评论功能。评论这个功能,推特直到2015年才正式推出,更不用说“限制评论”了。在此之前,如果你想评论一条推文,你只能转推,也就是转发。比如你不喜欢扎克伯格的一条推文,你不能直接评论“你错了”,你只能转发这条推文,然后附上你想说的话。那为什么推特的评论功能迟来了呢?微博和推特这两款产品在“评论”功能上的差异体现了怎样的产品架构和价值?推特诞生于2006年。正式上线,但推特的故事开始得更早。1997年,美国在线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即时通讯软件AOLInstantMessenger(AIM)。为了解决用户暂时不在线的问题,AIM首创“离线消息”功能,即当用户不在线时,可以用短文本记录自己的行踪。例如,我离开一段时间,将在下午5点左右回复您的消息。但是,用户如何使用产品,往往并不取决于产品经理的意愿。后来逐渐发展成用户用这个功能来记录自己的情绪或者当下的状态。我喜欢在雨中行走,因为没有人会知道我在哭。——国外网民早期的非主流状态一位名叫杰克·多尔西的年轻人是“个人状态更新”功能的粉丝。2006年,他把这个功能拿出来,做了一个可以让用户更新个人状态的产品。这个产品叫做推特。十五年后,一个叫张小龙的中年男子又想起了这个功能,推出了“微信个人状态”。好像太阳底下不仅没有新鲜事,连新品都没有。所以推特的初衷就是让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现在的状态——在哪里,玩什么,吃什么好吃的。早期推特输入框的提示是“whatareyoudoing”——你在做什么?早期的Twitter鼓励用户分享他们的日常生活。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分享个人状态,这不就是社交媒体吗?Facebook也可以分享个人状态,而Facebook早两年就诞生了。到Twitter推出时,Facebook的用户已超过1000万。Twitter如何在与Facebook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答案很简单——他们不在同一条轨道上。社交网络和新闻网络上有大量关于Twitter和Facebook之间差异的分析。一句话总结:Facebook是服务于强关系链的社交产品,而Twitter是服务于弱关系链的媒体产品。你怎么理解这句话?Facebook和Twitter都基于订阅关系完成内容分发。只要您订阅了该用户,您就可以在您的主页信息流中看到他更新的内容,而无需进入该用户的主页。.好友申请在Facebook中,你想关注的人必须经过对方的同意。因此,关注Facebook的大多是现实生活中认识的朋友,更倾向于熟人之间的联系。Facebook的产品愿景是——我建立一个平台,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更好地维护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查看他们的最新动态,分享他们的日常生活。在线建立线下友谊。在推特上,你可以关注你想关注的人,看你想看的内容,无需征得对方的同意。反之,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您更新的内容。所以推特追求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在推特上畅所欲言,他们的声音可以传播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Facebook追求熟人联系,而Twitter的产品基因则偏向于信息的自由传播。虽然推特最初的设想是让用户可以在这里更新个人状态。但它早已超越了个人状态更新的概念,更像是一个新闻媒体。用户来推特不仅仅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现状,而是为了看看最近发生了什么新闻。2016年4月,Twitter更改了AppStore应用类别:从“社交网络”改为“新闻”。推特输入框的提示也从“你在做什么”变成了“发生了什么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大平台垄断信息传播路径。传播什么样的信息取决于平台。个人很难有发言权。推特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去中心化和双向传播。每个人都可以有发言权,无论你是还没毕业的学生还是明星大V,每个人都是发声者也是倾听者。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发出平等的信息。只有当所有信息都处于同一水平时,信息才能自由传播。评论功能的出现,意味着信息不再是平等独立的,存在着明显的从属关系。比如你评论了一个朋友的微博,那么这条评论就属于这条微博。如果哪天朋友删了这条微博,这条评论也就不复存在了。此外,由于用户不能直接在推特上发表评论,用户的评论必须以转发的形式实现,这样只要推文具有被讨论的价值,就有机会得到充分传播。比如你的推文触发了100次用户讨论,如果没有评论功能,就意味着你的推文会被转发100次;如果有评论功能,那么50个人选择直接评论不转发,那么你的推文只能被转发50次。传播信息的机会将减少。但是,过分追求信息传播又会带来新的问题,那就是信息过载。一些没有价值的信息也会出现在你的首页信息流中。比如你去成都玩,吃火锅,然后发个成都火锅后,yyds!过了一会儿,朋友评价:重庆火锅比较正宗;那么你们两个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来我回复几篇文章。如果你不收起这些评论,那么关注你的朋友,你会在首页看到一系列关于你们两个火锅更正宗的争论。这些论点质量低下。另一个问题是用户隐私。微博曾做过尝试:评论内容默认转发。这引起了用户的不满,他们不希望他们发表的每一条评论都被播出。最后总结一下,推特不提供单独的评论功能,是因为它追求信息的自由传播,保证信息的独立性和平等性。另一方面,微博是一个伪装成推特的论坛,用户可以在其中讨论一个话题,因此为用户提供了单独的评论功能。最后预测一个问题:微信个人状态什么时候支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