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2元买千人脸数据,你的隐私支持了多少人?

时间:2023-03-12 16:16:11 科技观察

虽然永远不能靠脸吃饭,但是有人在靠脸吃饭。央视调查显示,在一些网络交易平台上,几千张人脸照片仅需2元就能买到,而5000多张人脸照片售价不到10元。谁在倒卖我们的人脸信息?你的脸是怎么“丢”的?你的脸每天被偷多少次?一起来数一数吧。早上路过私装摄像头的店,到公司门禁签到,中午到酒店前台查脸,拿到后买了杯奶茶下班完成今天的朋友圈自拍。这些普通的举动一旦被他们盯上,很容易丢脸。你的脸在哪里被瞄准?一大来源是非法安装的摄像头。据咨询公司IHSMarkit统计,截至2018年,中国共安装了3.5亿个摄像头,到202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6亿个。其中,并非所有摄像头都是从合法渠道安装的,也不是他们被黑客攻击并不常见。今年2月,美国拥有30亿人脸数据的AI公司ClearviewAI遭到黑客攻击,所有数据被盗,涉及客户包括执法机构和银行。相机记录的这些面孔需要一些处理。由于计算机不擅长识别图像,因此需要将人脸信息转换成一串0和1的数据才能被识别。首先,人脸被标记为面部结构。我们将81点和106点称为第一代人脸关键点,只标注明显重要的特征。1000多个点的密集关键点更加准确,机器甚至可以以此来解读唇语。处理后的图像通常出售给人工智能公司。AI领域有一个常识,算法训练和优化非常依赖大量数据。而当算法足够准确的时候,就可以做成产品,卖给各种需求的买家。现在大量的使用场景都需要进行活体检测,所以图片素材通常都是“激活”的。比如一些生成动态视频的软件,可以通过写脚本让静态图片眨眼、摇头、说话。然而,“高端”买家的需求并不止于此。他们更喜欢与个人身份信息相关的面部数据,尤其是连贯和结构化的数据。这就引出了人脸数据交易环节中最隐秘的部分:如何获取与身份信息匹配的人脸?一个常见的来源是访问控制。将固定的人群信息输入后台,每次通过门禁时,机器都会对人脸进行拍照,并与数据库进行匹配。而与之相关的姓名、性别、年龄,甚至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身份信息也将由此得到确认。此外,您的面部状况并非一成不变。相机每拍摄一张新照片,就相当于更新一次数据。一段时间后,门卫很可能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熟悉你的“人”。如果这些数据被提取出来出售,那一定是最有价值的“爆款”。另一个更常见的来源是您的手机。比如一些包含支付功能的软件,如果已经有了用户个人信息,再加上刷脸认证或者刷脸支付,就可以很容易的将两者匹配起来。不过,反人脸识别的AI技术也在快速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在芝加哥大学,Sand实验室团队开发的工具Fawkes可以对面部图像进行“像素级”的细微变化。尽管肉眼无法检测到这些变化,但它们会干扰机器识别并为您的照片披上隐形斗篷。我国在《刑法》和《网络安全法》中有相关规定。对非法获取、出售个人信息的责任人予以严厉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