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BAT对云计算有不同看法。马化腾原以为需要一千年的时间才能实现。李彦宏认为云计算是一瓶新酒,只有马云看重云计算。三者对云计算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他们未来在云计算市场的份额。现在,历史再次重演。随着5G商用,企业纷纷上云,数据量成倍增长。数据显示,在云计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下层数据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IDC业务连续数年保持持续高速增长。2019年IDC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562.5亿,同比增长27.2%。据中国IDC圈测算,我国IDC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958亿元,同比增长25.3%。IDC业务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受到互联网巨头的关注。阿里推出了5个超级数据中心,百度也对服务器等数据中心设备进行了自研。在国外,亚马逊、谷歌、微软等云计算巨头已经走上了自研自建数据中心的道路,试图先于其他竞争对手抢占IDC市场。那么,互联网巨头们,为何如此看重数据中心市场呢?这里面有巨大的利润空间吗?从供求关系来看,数据中心领域和几年前的云计算一样,仍然有很大的机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全球数据量急剧增加。2018年全球数据量已经达到33ZB,2020年将达到51ZB(1ZB等于十万亿千兆字节)。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催生了海量的数据处理需求。然而,通过提高单个服务器的性能来提高整个数据中心的性能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在企业上云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拥抱IDC。机遇只是一方面,但从IDC业务的增速来看,其诱惑力略显不足。2015年以来,各大云计算厂商每年都保持着60%以上的增速。相比之下,IDC业务的增速却不如往年。以数据中心和云计算服务商光环新网为例,2015年以来IDC和增值业务占总业务的比重逐年下降,增速也呈下降趋势。DataHub也遭遇同样的命运,从20%以上的增速下滑至7.77%。机遇难把握,增速不及预期。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互联网巨头纷纷“出海”呢?其背后的原因之一是传统设备是为传统数据中心开发的,并不适用于云数据中心。自主研发的设备可以让数据中心更好的面向云计算。同时,也可以增强服务提供商对数据中心的控制。在规模效应下,自主研发设备的成本也会低于采购成本。更重要的是,超级数据中心可以构建技术护城河,这也是互联网巨头押宝数据中心的主要原因。1994年,中国正式加入互联网后,数据中心诞生了。由于业务需要,中国电信运营商建设了大量的数据中心,成为IDC领域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玩家。2018年数据显示,国内数据中心市场,中国电信占比42%,中国联通占比21%,中国移动占比10%,三大电信运营商占比超过70%。2019年这一数据有所下降,三大电信运营商占比62%,第三方IDC服务商占比15%。电信运营商虽然占比逐年下降,但仍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是,电信运营商并不是互联网巨头的竞争对手。他们的大部分数据中心都是供自己使用的。相比之下,来自传统第三方IDC服务商的挑战则更为艰难。首先,传统的第三方IDC服务商拥有更成熟的运维经验,在数据中心运维、服务器托管等领域有着非常深厚的积累。例如,第三方IDC服务商在十多年前就完成了在一线城市的部署,建设了多个数据中心。然而,一线城市建设数据中心的限制越来越多。北京、上海等城市相继新建IDC,采取限制或禁止措施。显然,第三方IDC服务商的护城河短时间内难以打破。不过,他们也遇到了不小的问题。互联网巨头正在从用户转变为玩家。随着这些大型厂商开始自建数据中心,摆脱对第三方IDC的依赖,其业务增长很可能停滞甚至倒退。可以预见,一个以数据中心为支撑的时代即将到来,谁将成为那个时代的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