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Nature今年首次撤稿给了微软:团队成员自曝删改不利数据

时间:2023-03-12 00:28:39 科技观察

Nature今年第一次撤稿给了微软:团队成员透露删除编辑了不利数据微软资助的研究被Nature撤回,是2021年的“第一次撤稿”。原本被物理学界视为量子计算技术的颠覆只是论文作者通过删除和修改数据得出的结论,根本不可靠。之所以被发现,其实是作者团队内部人员的“密报”。原来,这篇论文发表在2018年的Nature上,不久之后,团队中有人做出了一个“大胆举动”:将实验的原始数据公开给已经离队的“师兄”。“哥”很快发现,真实的实验结果不仅不能支持结论,反而完全相反!所以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向大自然揭示真相。论文被报道了。2018年3月28日,受聘于微软的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LeoKouwenhoven带领其研究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名为QuantizedMajoranaconductance(量化马约拉纳电导)的论文。)论文。该论文声称已经找到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纳米线中存在被称为“天使粒子”的马约拉纳费米子。而如果存在这样的粒子,那么通过对这个具有诸多优势的粒子进行操纵,就可以实现全新的量子计算机。可以说,这篇论文的结论直接关系到微软量子计算路线的未来。微软量子计算部门的官方网站上仍然写着它对这项技术的愿景。然而,2019年11月24日,该论文的作者之一将整个研究的完整数据打包发送给了团队外的两个人:匹兹堡大学物理学教授SergeyFrolov。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VincentMourik。经过比对,他们发现关键实验数据与论文完全不符,论文结论根本无法成立。于是他们开始怀疑论文发表的数据被修改和删减(cut)。2020年4月29日,《自然》杂志对这篇论文表达了“编辑关注”。“Editor'sConcern”声明称,论文作者提醒编辑数据处理方法存在潜在问题,可能影响结论,提醒读者不要使用论文相关结果。之后,论文启动撤回程序。2021年1月,论文作者团队发表了另一篇题为Largezero-biaspeaksinInSb-Alhybridsemiconductor-superconductornanowiredevices的文章。这篇论文结合了实验的全部数据并讨论了真实结果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解释之前修改数据的原因。2021年2月,Frolov等人。在推特上贴出了人工编辑论文数据的证据:对比图中,上半部分是原始实验数据,下半部分是论文中的数据。在论文图2的量化Majorana电导峰中,直接删除了原始数据右侧的量化零偏峰和峰分裂。而这部分数据恰好与论文的结论相悖。同时,论文还“选择性地”砍掉了不支持核心结论的电荷跳跃,只保留了7个似乎形成明显零偏移峰的电荷跳跃。关于这个问题,作者曾经回复过Frolov等人。裁剪实验数据的图片是为了美观。随后,在2021年3月8日发布的撤回声明中,该团队承认此前对原始论文中与电荷跃迁相关的数据进行了“不必要的更正”。△修正原文中的电荷跳跃相关数据和经过反复实验得到的真实结果表明,重新绘制的实验数据,包括之前没有减去的数据,都在2-sigma(95%)误差之外。因此,不能声称观察到了量化的马约拉纳电导。在撤回声明的最后,该团队为缺乏科学严谨性而道歉。2018年的文章研究了什么?早在2005年,微软就开始研究量子计算技术,当时悄悄成立了“StationQ”实验室。但随后,看着IBM、谷歌和英特尔等竞争对手构建具有多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微软不太可能着急。一般来说,量子计算的量子比特信息都存储在局部区域,局部噪声会影响信息,导致量子叠加态迅速坍缩。在拓扑量子计算中,人们定义了一种特殊的粒子,若干个粒子在时空上进行交换,它们的运动轨迹相当于在一根绳子上打了不同的结,从而代表了不同的信息。信息的存储只依赖于交换顺序而不依赖于交换的具体路径,因此拓扑量子计算不受局部扰动影响,从根本上解决了退相干问题。Majorana费米子是这样一种粒子,它的反粒子就是它本身(Majorana对称性),这种特性保证了量子化不受无序、相互作用和隧道耦合变化的影响。微软选择了这样一条“一步到位”的量子计算机路线。然而,马约拉纳费米子的生成和观察非常困难。微软决定把赌注押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物理学家LeoKouwenhoven身上,他在这方面的工作很有名。2016年,该公司聘请了Kouwenhoven,并委托他在其代尔夫特校区创建微软实验室。2018年,该论文发表时,该团队声称找到了被称为“天使粒子”的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的证据。具体来说,电传输的隧道谱,例如微分电导中的零偏峰(ZBP),是识别马约拉纳费米子的主要工具。通过测量,最终论文中给出的实验结果完美地支持了理论预期,并且在改变磁场和隧道耦合等参数时ZBP保持不变。由此,该团队认为他们已经成功证明了马约拉纳铁粒子的存在。△原文中量化的马约拉纳电导平台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后,引起了众多物理学家的关注,被视为量子计算机的重大突破,为未来拓扑量子计算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据谷歌学术统计,该论文近3年被引用次数超过400次。微软似乎对其“赶超IBM、谷歌等老对手,五年内拥有商用量子计算机”的计划更有信心。但发表后没多久,该团队更改实验数据的行为就被曝光。内部“吹哨人”举报,同校学长“闹事”。还记得前面那句话,“有人”公开了原始实验数据吗?据最先获得证据的谢尔盖·弗罗洛夫和文森特·穆里克称,该文件是由该论文的一位作者发送给他们的,但并未透露“举报人”的具体身份。事实上,弗罗洛夫和穆里克与研究团队所在的实验室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以及团队负责人有着悠久的历史。SergeiFrolov于2008年至2012年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Kouwenhoven的团队中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另一位VincentMulik也是一名博士。2010年至2015年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学习,主要研究马约拉纳费米子。所以,这次撤稿事件是团队内部的“吹哨人”将真实数据泄露给了同实验室的学长,然后这两位学长“找事”给老师造成的。研究受到质疑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委托四名外部专家对事件展开调查。周一,官方公布了调查结果。得出的结论是,研究人员无意误导,而只是“caughtupintheexcitementofthemoment”(陷入当下的兴奋),因此他们选择了符合他们预期的数据。不过,原论文的问题是如何发生的,报道并未给出完整清晰的解释。另一方面,微软负责量子计算的副总裁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撤稿是研究上的一次挫折,该公司对其开发量子计算机的方法仍然充满信心。论文作者积极提醒Nature编辑这个问题非常好,值得学术界借鉴。该论文的共同作者是中国学者张浩、刘春晓和荷兰学者Sa?aGazibegovi?。荷兰学者Sa?aGazibegovi?,量子物理硬件工程师,博士。来自埃因霍温科技大学,现已进入光刻机巨头ASML。刘春晓,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获博士学位。马里兰大学学位。目前仍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张浩,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获杜克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被撤回的论文是他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张浩除为本文第一作者外,还是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自然》杂志在3月10日发表的一篇官方文章中提到,他们曾向张浩和寇文霍文教授询问如何评估其他科学家列出的可疑证据,但没有得到回复。目前无论是校方、Nature,还是微软,都没有使用“造假”、“学术不端”等字眼。但在官方撤回声明发布后,谢尔盖弗罗洛夫发声:这就是科学!要认真研究,有什么不明白的,要问什么。如果不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我们就没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