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来了,为什么我的3G速度就降了?”“5G来了,感觉4G速度变慢了”与此同时,网上也传来了同样的质疑和抱怨。5G服务刚刚开始,4G降速的传闻顿时不胫而走。甚至还有所谓运营商内部微信群的聊天记录被发,用户必须主动限速。运营商也对上述舆论迅速做出回应。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三大运营商均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并指出了可能导致网速变慢的原因,如信号稳定、套餐使用达到上限和限速、手机需要重启等。另外,有运营商表示,4G不仅不会变慢,反而会提速。这样的回应能否彻底打消消费者的疑虑?恐怕很难。虽然三大运营商提供标准服务,但对于每个用户或同一用户在不同时间的服务体验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即使少数用户对服务不满意,也会通过舆论的影响扩大到普遍情况。对于运营商来说,可能也会因为不断被大众否定而感到委屈,认为这是用户长久以来的偏见,看不到自己有多努力。既然是先天的偏见,那肯定是多年努力的结果。在智能手机时代,用户普遍有两大焦虑:“电池焦虑”和“流量焦虑”。与权力焦虑的低经济成本相比,流量焦虑是一个更难处理的问题,而且这种焦虑由来已久:从3G时代的百万单位月流量到今天的G流量,从很开始二从30元套餐到现在的数百元套餐,消费者直观地感受到话费总支出在增加,但流量不足的矛盾一直存在;“难用互联网上蓝天”等套路成为常态。如果不是国务院雷霆万钧的手段,用户要为不合理的收费埋单很多年。5G已经到来,交通焦虑将更加突出。5G时代,高清视频、云服务、物联网等应用的爆发,意味着流量消耗将上升到一个新的数量级。从目前运营商公布的5G体验套餐来看,190元/100G成为起步门槛,远超现有资费标准。这虽然有5G建设初期成本高的客观因素,但对用户来说是一笔实实在在的支出,新的套餐资费很可能是他们未来的预期支出。面对天价5G套餐和4G降速言论,用户很难不着急。对于运营商而言,有没有办法解决用户的流量焦虑,名正言顺?当然不是。经营者应尽力消除信息不对称。现代社会分工非常细,专业化程度高,移动通信服务是技术含量最高的行业之一。运营商和用户之间自然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笼统而简单的回应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而让用户充分了解产品的定价逻辑、技术特点,甚至成本利润,有助于提升用户的认同感。以5G体验套餐为例。国内5G套餐价格仅相当于韩国的60%、美国的40%。然而,这样的数据不足以说服用户。综合考虑5G频谱成本(国内免费,国外运营商要高价竞拍)、居民收入水平、运营成本等,得出5G资费的合理性,并传达这个合理性的结论以一种流行的方式呈现给用户。经营者要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运营商的套路不仅在取消漫游费和数据清算上,更在服务的细节上。笔者所在的运营商已经开发了自己的APP,也提供了短信提醒等服务,但笔者还是会遇到一时疏忽导致流量超标,话费增加的情况。如果想要日常控制流量,只能打开手机设置或者手机管理APP进行操作。完全匹配。其实这样的流量控制方式对于运营商来说是很容易实现的,只是他们不提供这样的服务。如果运营商真诚地站在用户的角度设计产品,用户的消费就能得到有效控制,认可度也会大大提高。“给老人折树枝,人家说我不会,我不会,我不会。”用户的流量焦虑其实是信任问题。运营商不是没有办法与用户建立信任关系,而是长期选择性忽视。与4G时代收入几乎来自C端用户不同,5G将为运营商打开更大的B端市场。降低对C端用户的依赖,将为运营商寻找用户最大利益提供更多空间。最好平衡一下,希望他们能好好利用这个机会。相关阅读:通信业靠5G解渴不是运营商自己的事韩国运营商推出RCS服务对抗本土微信应用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