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手机APP频繁出现强制跳转、自启动、关联启动,甚至频繁访问手机照片和文件、读取手机信息等现象,让不少用户难以忍受。在这些应用程序中,不乏知名度高且常用的软件。这些“任性、不服气”的APP,不仅让用户束手无策,还损害用户权益,存在安全隐患。从PC到手机,很多人都习惯用浏览器阅读信息。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互联网巨头正试图通过“去浏览器化”、“去渠道化”来构建自己的数据护城河。有网友表示,自己只想做一个“安静的帅哥”,却频频被各种强跳骚扰。为什么我不能成为“我的站点”的主人?如果说强行启动只是阅读媒介的改变,那么无影无踪的自启动和关联启动会吓到很多用户。没有主动运行该软件的手机。你以为应用程序在睡觉,但它实际上是在“梦游”,甚至是“与伙伴梦游”——有些应用程序一天启动多达数百次,而且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个人信息被窃取。一目了然。在这种野蛮增长的背后,商业利益仍在起作用。一方面,频繁上线应用可以增加应用的“日活跃用户”等流量数据,获得更高的估值融资和广告收入。同时,App运营商还可以获取用户信息,分析个人活动习惯和需求,实现精准营销。对于“任性”的APP,其实很多法律法规都有相关规定。例如,工信部《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未经用户明示同意,不得实施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和应用软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一些打着“用户同意”旗号的APP,看似如你所愿,但用户并不清楚用户手机在后台究竟使用了什么,如何使用。App的安装基本上都是需要授权的,不同意是不能安装的。一些运营商利用与用户不对等的信息和地位,实现“任性”闭环。有法律从业者表示,如果APP用户协议中的格式条款增加了对方的责任或者排除了对方的主要权利,则该条款无效。管控“任性”APP,必须有更多硬核措施。业内人士建议,整治APP过度收集信息,应从源头入手,从APP上市阶段抓起。应用市场要堵塞技术漏洞,加强管理。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不得进入市场。广大应用运营者也应该知道,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是法律的强制性要求。不要让眼前的商业利益冲昏了头脑,丢了西瓜。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里程碑,民法典的颁布使公民权利体系更加完备。手机是用户的财产,用户的财产权和其他相关民事权利也将得到更好的保护。移动互联网的硬技术日新月异,软环境也要与时俱进。各类市场主体要共同努力,让“任性”的APP回归岗位,为用户带来便利,而不是“安全恐慌”,营造积极向上、明朗化的环境。网络环境让科技创新真正造福于大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