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优化大数据产业布局,为什么要“东数西数”?

时间:2023-03-23 10:24:28 科技观察

近年来,大数据中心成为“香饽饽”,多地竞相投资建设,各类大数据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20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数量约为500万个,近5年年均增长率超过30%,是全球平均增长率的2.3倍。大数据中心火爆不是没有原因的。在全社会数据总量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下,大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的“基地”,不仅为各行业“上云用数据”提供基础支撑赋能智能”,也提供了数据这一新的生产要素。行动自由创造了可能性。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大数据中心的“人多势众”可能导致产能过剩的风险,而如果数据中心不连通,也会导致有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不足。不仅如此,大数据中心本身的绿色发展问题也不容忽视。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数据中心年用电量已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左右,用电量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10%以上,一些东部地区已明确定位数据中心的高耗能,而西部地区虽然可再生能源丰富,气候适宜,但由于网络带宽小等瓶颈,难以有效满足东部地区的需求高昂的跨省输电成本,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需失衡。位于天津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的天河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赵子硕摄(新华社摄)在此背景下,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对国家算力网络全国枢纽节点进行总体布局,并同时启动了“东算西算”项目,可谓是既必要又及时。事实上,在我国宣布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市场各方越来越多地呼吁整合,促进大数据中心的协同发展。一方面,亟待完善大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和发展模式,推动大数据中心向绿色、高效、集约发展转变;数据中心的“孤岛”效应提高了资源的整体利用率。上述实施方案的出台,可以说为我国国家层面的算力网络体系建设提供了一张“施工图”。工作人员在中国移动贵州数据中心讲解大数据项目。欧东去社(新华社)有市场观点认为,大数据中心兼具房地产属性和IT属性,是“在IT中最像房地产,在房地产中最像IT”。诚然,有些地方确实存在以大数据中心为名圈地进行房地产开发的现象,但给大数据中心“画像”显然是对大数据行业的误解。需要强调的是,大数据中心不应简单定义为数据的存储空间,还应具备数据处理和智能分析的功能。也就是说,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不仅要增加数据的存储容量,还要加强算法能力和计算能力,推动大数据中心从“瓦”到“比特”的转换。这正是实施“东算西算”工程的目的所在。根据实施方案,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以及贵州、内蒙古、甘肃等国家算力网络枢纽节点,与宁夏统筹大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引导大数据中心适度集聚形成数据中心集群,集群间建立高速数据中心直连网络,最终形成以算力为导向的新型网络格局通过数据流。从经济角度看,实施“东算西算”工程是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技术经济优化的必然选择。比如南水北调的水,西电东送的电,“东算西算”工程中的数据也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从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到数据要素的跨域流通,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是实现产业集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为抓手,以数据流引领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不仅有利于打通东西方数字经济大动脉,我国西部,也将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