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跑了这么久,物流机器人为何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

时间:2023-03-23 09:57:22 科技观察

在刚刚结束的CES上,大陆集团展示了他们的新物流机器人——快递机器狗ANYMal。对于这个成绩,媒体圈和科技圈分成了两派。支持者兴奋不已:这是一个突破性的计划,物流机器人终于可以把快递送到家了;反对者泼冷水:这还只是概念产品,能落地应用才算成功。在两派无休止的争论中,我们不仅要问,物流机器人离“跑单”还有多远?好消息很多,但应用落地时却没有动静。事实上,随着AI技术的发展,除了在码垛、分拣等应用场景中寻求机器人解决方案外,电商巨头也一直在尝试解决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阿里在2017年发布了一款名为“小G”的机器人,分担快递小哥的配送压力。这个高度约1米的机器人可以装10到20个包裹。它不仅可以识别路上的行人和车辆,还可以自己乘坐电梯。2018年年中,阿里发布了“小G”的第二代产品——GPlus。新型送货机器人不仅送货距离更远,送货速度也快很多,时速可达15公里。当时阿里宣布年底前开始商业化生产,但2019年1月已经快过去了,还没有GPlus商业化生产的消息。与阿里物流机器人研发进度几乎同步,京东配送机器人于2017年6月18日在人民大学完成全球首例配送任务,此后先后在上海、天津、广州、贵阳、武汉、西安等地完成配送测试安、成都等城市,京东无人车项目总部落户长沙。就目前来看,京东物流机器人的研发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除了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试点布局外,还没有一个项目真正实现商业化运营。亚马逊去年初发布的物流机器人Postmen,功能更加强大。它不仅可以送货上门,还可以打开智能门锁。不会变质。同样,Postmen还在测试中,亚马逊也没有明确的商用时间表。阻碍物流机器人“跑单”的三座大山物流机器人一直在路上。是什么阻碍了他们“跑单”?智能相对论认为,虽然很多厂商都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比如大陆的ANYMal和ANYMal等电商巨头的物流机器人在“最后一公里”配送场景中表现不俗,但仍有几座大山需要解决在商业着陆前爬升。1、感性决策就像一个“弱智”的物流配送机器人。看似只是执行一个简单的“送包”任务,其实是一个技术集成度很高的应用。一个合格的物流配送机器人至少需要具备三项能力:与物联网相关的状态感知能力,即掌握和获取机器人自身及周围环境状态的能力;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实时决策能力,即如何应对不同的场景;与机器人相关的动作执行能力,即根据决策结果进行精确的动作。然而,目前市场上所有的物流配送机器人在这些方面都还略显薄弱。从有媒体在CES上发布的机器狗ANYMal的演示视频可以看到,ANYMal跨坐在滑板车上,爬了几步,按响门铃后放下包裹。整个过程用了1分多钟,跳滑板车的前几次尝试都失败了,上台阶的动作太慢了,让人想鞭打它。这些动作如果是快递小哥来做,可能几秒钟就可以完成,两者之间的效率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再比如,阿里的GPlus在乘电梯的时候,如果电梯里人多,空间有点拥挤,它不会和人争抢,只是在门外默默等待下一班电梯。礼貌谦让”,说白了就是“眼力和脑力不行”,无法准确计算出空间大小,挤可以上去,但要等下一班,如果是电梯使用率高的写字楼,那GPlus公司不就得等到下班了吗?终端配送的效率是物流机器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但是,现阶段,物流机器人在感知、决策、执行能力等方面还比较欠缺,还不如快递小哥,谈不上商业落地。2、单一应用场景绊倒了物流机器人的脚.从更广泛的行业来看,物流机器人其实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但应用行业并不是物流机器人这个名字最贴切的物流快递行业。2017年底,北京协和医院引进物流机器人“大白”,负责手术室医疗器械、药品、文件的运送;上海仁济医院在日间化疗中心引进了配药机器人,解决了高危环境下的配药问题。去年,海底捞在北京、天津和上海推出了以智能概念为特色的机器人餐厅,使用机器人准备和送餐。但是,这些机器人的移动范围有限,只能在餐厅铺设的轨道上移动。仔细研究物流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可以发现,电商巨头针对快递行业发布的物流机器人应用场景较为单一,只能在封闭的园区和建筑物内执行任务;实现落地应用的物流机器人也好不到哪儿去。它还在特定场景中执行单个任务。距离快递小哥不仅能送包裹,还能帮顾客打麻将、打游戏的“全能素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说白了,那些已经应用的物流机器人,只是仓储机器人大规模应用向小规模应用的迁移。与那些满大街走来走去的快递小哥相比,钢铁般骨骼的机器人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3、机器人事故谁来买单任何一项新技术在应用之前,都把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放在首位。去年12月,亚马逊自动化仓库发生机器人事故。一个仓储机器人将一罐掉落的防熊喷雾刺穿,导致大量浓缩辣椒素喷出。事故导致24名亚马逊员工被送往医院。三十名受轻伤的工人也在现场接受治疗。随后,媒体又挖出亚马逊仓库在2015年至2017年的三年时间里叫了600多次救护车的数据,大大加深了公众对机器人安全的担忧。在中国,阿里巴巴的“小G”和京东的配送机器人在路上测试时,这些时速高达15公里的机器人就发生了交通事故。责任如何认定?网友们也对这个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尤其是物流机器人在小区执行任务时,面对行动迟缓的老人或顽皮的孩子,如何保证不发生安全事故?此外,鉴于国内的安全环境和国民素质,当物流机器人遇到“当‘贼’或‘强盗’时如何保护自己?”这些问题需要在物流机器人商业化之前回答清楚.考虑到边际成本,物流机器人是个好故事吗?物流机器人的最终目标是取代快递小哥。上述问题解决后,物流机器人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来落地应用呢?从快递柜行业来看,从免费到向用户收取费用显然不是一个好主意,但如果免费使用,快递公司能否承担物流机器人的运营成本?送货车将ANYMal机器狗送到小区或楼下居民,无人送货车再放出机器狗完成送货。现在快递公司需要计算一下无人送货车可以搭载多少只机器狗,每只机器狗一次可以送多少包裹,无人送货车,机器狗的价格是多少?根据大陆集团公布的无人配送车的尺寸和机器狗的尺寸,快递公司的计算要看快递小哥了。光谱。以配送机器人的造价为例,仅在单一场景执行单一任务的机器人造价就高达数百万,更何况是在户外执行复杂任务的终端配送机器人。执行大规模任务的仓储机器人价格更便宜。亚马逊仓储机器人的售价在30万左右,但即便如此,国内电商和快递企业仍然难以接受。从智能相对论的角度来看,物流机器人不仅要解决终端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要解决仓储分拣、运输配送等物流行业全产业链的集成问题,和过程管理,包括无人物流。推动如此关键的技术突破。无论如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