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提升用户体验的另一种视角

时间:2023-03-22 15:37:55 科技观察

当我们在中国互联网行业提到“信息无障碍”时,得到的反馈大多是两种:一种是不知道它是什么,另一种只是理解为“使能盲人互联网”。“信息无障碍”一词最初是在我国创造的,坦率地说,有点啰嗦;但这个词是从英文Accessibility翻译过来的,内涵是进口的。Accessibility,主要应用于互联网领域:提高互联网产品的易用性和易用性,让所有用户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甚至视障、阅读障碍等特殊用户也能流畅使用产品。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无障碍其实是一个用户体验的问题,“让盲人也能上网”只是其价值的一部分。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在15年前就开始了信息无障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或许是因为中国互联网起步较晚,直到2005年,国内才开始出现与信息无障碍相关的声音。我们机构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关注这个领域的,应该算是国内最早涉足这个领域的机构。鉴于此,我先从美国的一些案例说起。史蒂夫·乔布斯是一个有阅读障碍的人(先天性脑部缺陷,多数表现为能听懂文字,说话流利,但难以理解文字)。他对苹果产品的用户体验极度保证,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我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有阅读障碍的人思考——背后的逻辑是:如果一个连字都看不懂的人也能流畅的使用苹果的产品,那么这product用户体验一定很好。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还未到学龄的五六岁孩子,根本不认识“滑动解锁”这几个字,却可以不用教就能解锁父母的ipad,开始玩游戏。.这个例子涉及到一些信息无障碍的概念和技术,例如:“理解和操作内容的指令不应完全依赖于组件的感官特性,例如形状、大小、视觉位置、方向或声音。”当然,用更通俗的说法,也可以叫做“affordance”。信息可访问性主要是人机交互的问题。我们曾经和一位Facebook工程师交流过,问他为什么Facebook的所有产品都是信息无障碍的。他告诉我们:美国除了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外,他们还理所当然地认为没有实现信息无障碍的产品是不完整和有缺陷的产品,或者说,“有无法确保用户体验万无一失。”以网站中常见的“图形验证码”为例,“如果非文本内容的目的是为了确认该内容正在被人访问,而不是计算机,则提供替代文本来标识和描述非文本内容的目的,并为不同类型的感官感知输出模型提供适应不同人群的验证码替代方案”(引自WebContentAccessibilityGuidelines《WCAG2.0》)。我从上面的案例中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互联网公司绞尽脑汁,投入大量资金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时,从信息无障碍的角度,很容易找到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国内的科技公司就是这样。罗永浩,锤子科技创始人在坚果新品发布会上花时间描述了SmartisanOS经过深思熟虑的改进:后台运行任何应用程序d、只要有声音,app就会在后台使用管理界面显示时,会有视觉提示,告知用户是app发出声音。这确实是操作系统领域的一个创举。可想而知,锤子科技的产品经理团队在如何提升用户体验上,着实投入了大量精力。现在我们换个角度,从信息无障碍的角度来看这个提升。其实这个改进可以追溯到谷歌官方提供的《Accessibility developer checklist》:“如果不使用纯音频反馈,音频反馈必须有一个二次反馈机制”——甚至可以说,通过一个产品用户体验的提升优秀的产品经理天生兼容信息的通达性。我想强调的是,上面的例子绝不是为了抹杀锤子科技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的努力,而是为了证明从信息可访问性的角度,可以找到很多用户体验需要提升的地方——这给人们感觉豁然开朗。***,我只想说说信息无障碍给视障者、阅读障碍者、听障者、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带来的价值。由于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信息无障碍还处于普及阶段,而“让盲人上网”是最先也是最直接的作用,所以在一些从业者的认知中,信息无障碍的价值被认为是狭隘的沦落到这种地步。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在中国,上述特殊人群共有一亿多人。就这个数量而言,也是互联网产品的一个庞大的潜在用户群体。同时,在这些特殊人群中,已经有上千万人在使用我们健全人和普通用户日常使用的微信、QQ、淘宝、滴滴等APP。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产品考虑了信息的可访问性,直接提升了其特殊用户的使用体验。综上所述,毫不夸张地说:信息无障碍是用户体验的飞跃;它是一个独特的视角,可以发现新的和有价值的改进;是为了让所有用户,包括普通用户和特殊用户,都能保证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