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点评:“假宽带”是运营商的错

时间:2023-03-22 15:20:21 科技观察

中国IDC圈6月14日报道:钛媒体此前文章《“假宽带”不是不存在,小宽带商就是这样做成“地摊价”的》将“假宽带”指向小宽带运营商,与笔者观点不同,我认为问题的根源是运营商。“假宽带”运营商是始作俑者。一年多来,运营商吞下“假宽带”,逐渐向“小宽带运营商”脱帽。这与“三鹿问题终于抓到几个养牛人”的性质相似。虽然“假宽带”确实冤枉了运营商,但用户反馈的宽带速度不达标、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根源都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个运营商。宽带速度包括接入速度(即签约速度)和端到端速度(访问网站、下载等体验速度)两种。运营商可以保证访问速度,但不能保证端到端速度,因为后者涉及到网站服务器出口大小的限制,不同网站的访问速度很可能相差很大。而在CNNIC、央视《质量报告》、315提出的“假宽带”中,以端到端的即时体验速率作为评价运营商接入速率的标准。因此,运营商们一直在“叫苦不迭”,认为自己替别人受了苦。但运营商刻意没有提及一个细节:网站服务器的出口带宽也需要向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购买,大部分互联网公司还需要向运营商租用服务器。只有这样,互联网内容才能连接到宽带用户。也正是因为如此,互联网公司的咽喉一直掌握在运营商手中,这也是为什么马化腾的两句“绝对不敢对运营商说太多”和“不应让运营商控制宽带建设权””。互联网公司租用带宽和服务器的成本非常高:一方面是因为运营商的价格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互联互通”没有解决。众所周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互通节点和互通宽带极为稀缺,导致互联网公司同时向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租用宽带。否则,如果他们只租电信的宽带,那么联通的宽带用户上网速度会很慢。.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互联网企业市场”靠的是用户自尊,基本没有竞争。这让互联网企业的成本变相增加了近一倍。优酷网CFO刘德乐曾提供过一个数据:中国视频公司购买带宽的费用是YouTube的四倍。因此,互联网公司扩大出口带宽的成本极高,自然用户接入速率跟不上。但是,互联网公司在这个领域非常薄弱。没见过哪个互联网公司公然挑战运营商,而且很牛逼。为了节省带宽成本,腾讯一直在建设骨干专网,但一经曝光便立即“辟谣”,主要是怕运营商“误会”。由此看来,将“假宽带”强加给运营商并无不公平。如果互联网出口带宽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随着当前宽带提速,“假宽带”问题可能会愈演愈烈。再来说说小运营商。小型宽带运营商必须向运营商购买出口带宽,并将其服务器接入公网,才能让小型宽带运营商的用户上网。但这个出口带宽属于“灰色地带”。工信部在2001年向民间资本开放了宽带入驻网络,但出口带宽一直没有明确的可执行文件。也就是说,小型宽带运营商在向工信部申请入驻入网许可证时,也必须向运营商“申请”。购买资格和价格也由运营商决定。在某些情况下,这个价格超出了小运营商的“正常运营能力”,他们只能通过共享宽带模式运营:20M宽带卖给10个人,每人按4-8M合同收费。如果是在上网高峰期,速率自然达不到标准。而且,如果运营商可以处理社区的财产,用户只能选择。所以,小运营商的“假宽带”问题,一部分要算在运营商身上,另一部分是物业进场费和物业垄断,运营商无能为力。他们一直叫嚣要为用户服务,但运营商从来没有在“互联互通”、“上网结算”、“出口带宽”等核心问题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