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DC圈8月1日报道:目前,三大运营商持续加大对农村网络建设的投入,通过投入实现农村市场份额快速增长。例如,中国移动持续加大无线网络覆盖深度以壮大村级组,中国联通大量建设基站并突出WCDMA优势,中国电信在传统基础上建设光纤到村。有线网络,进而整合发展手机用户。尽管付出了很大努力,但三大运营商的工作还停留在“网管”层面,“信息管”的意识和服务能力还比较欠缺,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现状:目前粗放运营商的农村信息产品缺乏对用户需求的研究,且多为推送服务。笔者调查发现,现有运营商的资费套餐基本都是在语音、手机、宽带上网的时长、价格、流量等方面做文章。它们主要是根据消费能力和业务进行分类,并没有考虑农村客户的职业属性和年龄。属性。事实上,农民、专业户、中介经纪人、村委干部的消费习惯、能力和心理都不一样,不同年龄段的消费习惯、能力和心理也不一样。如何设计有针对性的中国关税和信息产品,值得我们深思。国内经营较好的农业网站虽然开设了供求信息、医疗卫生、人民心声、农村发现、服务指南、专家服务等栏目,并提供三农数字等跨行业信息产品电视频道、农技音频热线、“农信通”等涉农信息服务,但总体而言,信息网站平台设计五花八门,设计层次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行业规划,存在没有开放的区域核心数据库支撑,内容更新不及时,运营模式比较单一,产业合作不够,对农户的吸引力不够。从运营商的运营来看,抄袭和借鉴是当前的普遍做法,而农村信息化项目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纯粹的示范村、示范乡和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只能是一个又一个空架子工程,忽视了农村信息化应有的价值。运营商在简单复制的同时,在农村市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实力雄厚的运营商往往会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金优势打压竞争对手,不少城市运营商为了争夺市场甚至上演“拳脚相加”。农村信息化恰恰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的工程。做好农村信息化工作,需要企业有一点良心,有责任心,有敬业精神,而不是做只图赚钱的事。对策:服务本土化、专业化在国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农村信息化政策下,运营商要做好农村信息化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信息必须是实时的和本地化的。除了做好网络接入覆盖外,运营商还需要认真研究如何利用互联网、电话、短信等方式,为农民提供实时的农资价格和农产品供求信息。.最好立足于本地网络,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市、区、县的供需情况。这就要求经营者与物价、工商、市场管理、农管等职能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对提供的第一手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及时传达给农户,为农业生产服务。.其次,注重信息产品的开发,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如矿产资源、农林牧渔业、特色旅游等,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放大这些信息的价值,帮助农民将特色产业打造成龙头企业。最后,丰富农业信息化产品开发、运营和市场服务的手段,善于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将虚拟信息与实体渠道相结合,鼓励农民参与信息化管理,调动全员积极性。水平,积极服务农业信息化产业。农村信息化。此外,运营商应继续优化现有套餐资费,降低农户信息使用门槛,鼓励SP以涉农信息套餐的形式将信息管理与套餐资费相结合,建立共生共赢的农村。信息产业链。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市场化运作。务实的生意很受欢迎。在深入分析农村和农民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推出信息产品,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商业经纪:助力农贸市场。虽然现有的农业门户网站大多提供免费的供求和价格信息服务,但农民不会电脑,缺乏经验,因此这些未经过滤的信息很难辨别真伪,常常上当受骗。如果对这些零散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研究,将方便农民通过互联网进行农产品交易,降低交易风险。这样一来,农民就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网上发信息等方式轻松实现线上买卖。这也是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的一次飞跃。专家在线:帮助农民学习技术。农民最急需的信息是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价格信息。经营者可与农经部门合作,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优势和农经部门的信息资源优势,通过产业合作吸纳部分农业专家,组建农业专家服务团队。通过语音热线、短信、网络和现场指导等方式,为农户提供作物种植、植保、配方施肥、农业经济效益分析、市场销售管理等咨询服务,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网络宣传:帮助农民做宣传。经营者可以向有一定产业基础、需要推广农产品的农户推出“网络营销推广服务包”信息产品。、语音通话群呼、邮件推广、网上竞价排名等。农资配送:帮助农民生产。目前,三大运营商都建立了积分商城和商家联盟,为VIP客户提供优惠服务,但这些服务仅限于市区和高端客户。如果服务对象延伸到农村和农民,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农村信息化模式。农民在网站上注册成为会员,加入商家联盟。农民可以根据每月的电话费申请成为不同级别的会员。农村客户采购农资,可在农资专卖店享受直接优惠或送货上门等不同层次的特色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