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基建之一,人工智能已经融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万物互联、万物智联的场景触手可及,为我们提供智能便捷的生活。然而,很多老年人因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设备,被“数字生活”拒之门外。社交生活更智能、更便捷,却是老年人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助老”话题成为焦点之一。与会代表和委员就“科技如何帮助老人”建言献策。其中,多位代表认为,人工智能应该帮助老年人更加适应数字化生活,让科技更有温度。科技放大了老年人的“数字鸿沟”。毫无疑问,年轻人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的“主力军”。由于AI领域年轻市场潜在消费能力强,消费规模较大,人工智能从研发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大部分环节都围绕年轻用户展开,忽视了年轻用户的需求老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老人不是很友好的情况。这导致年轻一代和老一代之间的“数字鸿沟”越来越大。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认为,互联网和智能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率不断提高,全场景应用和快速迭代,将加剧老年人养老的困难和挑战。融入数字生活。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看似是技术获取不畅的问题,实则是老龄化社会诸多问题的延伸。互联网技术不是造成“鸿沟”的罪魁祸首,但它放大了老年人与社会之间本已存在的“鸿沟”。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目前,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产品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生活,各行业纷纷采用智能技术与传统服务有机结合的方式,如医院、银行等保留人工柜台服务,同时有相关服务人员负责用于指导和其他服务;火车站设有人工检票通道,为一些不善于使用身份证的人员进站提供了便利通道;政府与企业合作,提供更多智能化的养老产品和服务,让老年人/残障人士会用、会用、敢用、想用,帮助和鼓励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走进网络社会,共享数字时代。不过,虽然这种人性化的服务为不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老年人带来了温暖,但从长远来看,一个成熟的智能社会应该让每个人都能无障碍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过上“傻瓜式”的生活智能生活。毕竟,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技术适应人。这不仅需要新技术,更需要人情味来引领新技术,让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每个人都能平等、有尊严地享受科技发展的成果。让科技变得更有温度。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十四五”期间要加大力度解决老年人“数字化生存”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老年人弥合“数字鸿沟”,让“幸福中国”覆盖每一个群体。应建立老龄友好顶层设计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指出,到2022年底,老年人享受的智能化服务水平显着提升,便利性不断提升,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工信部等部门也对智能技术和智能应用适应老龄化工作作出部署,进一步缓解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难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李彦宏表示,目前我国智能产品适龄化程度参差不齐,软硬件产品适配不同步且不匹配,严重影响老年人使用智能产品的体验。建立智能科技老龄化标准体系刻不容缓。雷军认为,应优先发展与老年人相关的高频服务,如老年人在线预约、交通出行、智能扫码等,推动老年人生活应用场景的老龄友好发展全面落地。基于此,他建议有关部门制定老年人智能科技标准的通用要求,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建立专项标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