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这把进入元界的“钥匙”靠谱吗?

时间:2023-03-21 14:33:58 科技观察

未来,我们在元宇宙中的数字身份,以及我们依托数字身份在元宇宙中创造的价值和拥有的资产,都需要通过虚拟货币的底层技术来识别。更准确的说,元宇宙的实现要素中的“身份体系”和“价值体系”都是依靠区块链技术来完成的。虚拟货币被视为进入元宇宙的唯一途径。目前,元界还处于盲人摸象的探索阶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围绕着它不断有想象和争议。虚拟货币作为一种可交易的资产类别,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实践。有趣的是,就在几年前,虚拟货币还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想象。这么说是有根据的。首先,它不是“硬币”。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在网络上大肆炒作的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虽然被称为“货币”,但并不是真正的货币。2021年以来,全球多个国家加强了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我国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再次强调虚拟货币及相关业务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二是不好用,不能代替“硬币”。虚拟货币的主要问题是流动性不足。现实中,无论我们是在餐厅吃饭还是在网上购物,我们都可以随时通过现金、银行卡或电子支付的方式进行支付,因为现金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但以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客户体验较差,交易确认等待时间也较长。“用10000个比特币换披萨”的故事在币圈最为津津乐道,一共耗时4天4小时42分钟。三是有风险,不能成为“币”。货币的本质是信念的共识。从表面上看,虚拟货币在全球“货币信仰游戏”中占据了上风。比如比特币价格在2021年初翻了一番,狗狗币涨幅近50倍,SHIBA年内涨幅超过60万倍……这样的表现远超所有重要的股指、大宗商品和房价。同期的市场。再加上一些靠投机赚钱的故事被夸大,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虚拟货币的“去中心化”是与旧货币秩序体系的对抗。征服欲进一步推高了一些人对虚拟货币的“信仰”。只是这种信念的另一面是脆弱的——价格波动剧烈,暴涨然后暴跌。2021年5月,一路高歌猛进的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突然崩盘。币圈风云突变,比特币价格自2021年4月的历史高位回落,跌幅最多近50%。进一步看,虚拟货币所倡导的“去中心化”,意味着作为一种加密资产,它根本不对应一个机构的负债,也不对应偿付能力。国家信用支撑的偿付能力不尽相同。作为“币”,价格波动很大,没有“锚”,就无法成为有用的记账单位。另一方面,这种货币本身既没有任何实际价值,也没有政府和央行的信用背书,更不是一种可信的保值手段。正因如此,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承认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为真实货币。然而,这还不是它最致命的缺陷。真正让人无法容忍的是,虚拟货币的匿名性、去中心化机制、加密算法、无国界便携等特性,使其可以脱离现实世界的法律监管和道德规范。洗钱、赌博、色情、贿赂、偷税漏税、逃避外汇管制等违法犯罪工具。我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正在逐步收紧。但在上述风险和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之前,对虚拟货币的严禁或高压监管不会放松。据剑桥大学统计,2021年5月,中国比特币挖矿算力全网排名第一;6月,中国算力大幅下滑;7月,中国算力“功能性归零”,移师美国、俄罗斯、柬埔寨等地。相应地,美国的计算能力也上升到了世界第一。作为“矿业”的新中心,美国在虚拟货币监管方面并非完全放任自流,但由于缺乏统一立法和一站式监管,目前美国财政部证券交易部证监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等部门仍处于“扫门”状态。但可以预见,虚拟货币跨境支付将面临全球日益严格的监管和执法环境。在严格管控下,有人担心会拖慢区块链等技术创新的步伐。其实不会,因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对虚拟货币监管中“链”与“币”分离的态度是一贯的:支持区块链技术发展,防范加密资产相关风险交易。也就是说,虚拟货币所依托的区块链技术在我国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出于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考虑,虚拟货币短期内不太可能成为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非主权数字加密货币”。虚拟货币的出现和应用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货币?货币政策的边界在哪里?西方主要经济体央行采取的量化宽松、负利率、财政赤字货币化等措施是否会助长经济去现实化和高杠杆化?试图通过洪水经济来刺激经济增长或为应对危机支付财政赤字是否可取?虚拟货币就像一把打开的“钥匙”,它打开了我们认知虚拟宇宙的大门,解锁了货币的新技能,让我们对现实世界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面对未来,我们或许仍充满疑惑,但随着我们对虚拟货币认识的不断演进,摆在我们面前的景象会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