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人脸识别”危害大于“人脸”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严格限制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社区和营业场所不能强制业主或消费者进行人脸识别;使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必须合法,禁止“大数据杀熟”等行为。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不少地方也采取了这一举措。对于高铁、机场等公共场所,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方便了乘客,也方便了相应的工作人员。不过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高铁、机场等场所的防护措施显然是住宅物业等商业场所无法比拟的,即便如此,高铁、机场等场所也有开通人工通道,“人脸识别”不是唯一选项,更不是强制性要求。相比之下,一些小区物业等营业场所信心满满,要求甚高,甚至强行引入“人脸识别”作为业主进出小区的唯一方式,夸张傲慢。正如中消协在提醒中强调的,住宅物业和营业场所没有必要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的进出验证方式,并且很难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应提供其他替代方案,验证方式由业主或消费者自主选择。遗憾的是,这样的强制措施不仅受到住宅楼盘的欢迎,也受到一些写字楼的“青睐”。这看似方便,但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仅以社区安全为例。虽然人脸识别可以保证所有业主都靠“刷脸”“进自己家”,但实际上,除非某些小区的安保特别认真负责,否则,当多人同时出入时这个时候,“一个人刷卡集体出入”的现象也是无法避免的。这个时候,人脸识别技术纯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炫耀。而一旦“人脸识别”成为一种摆设,伤害的显然不是只是我们的脸,而是个人信息的泄露两年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人脸信息0.5元一张”就已经敲响了警钟。而其可怕的是,当我们的“脸”信息被他人窃取,那么“必须换脸”或许就不再是科幻作品中的轰动一幕,而是成为整个社会无法承受的巨大痛楚。滥用“人脸识别”,说到底,这是一种“偷懒”作风,将原本属于小区物业及相应营业场所的管理和服务,完全“转移”给了业主和消费者。怠工是对业主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犯。因此,管理部门除了及时发出提醒和“制止”外,更要督促到位、处罚到位。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人脸识别”泛滥,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这张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