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方琳琳实习记者钟健丽赵博远写作机器人、智能翻译、媒体大脑、虚拟主播……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应用到方方面面。国际传播,让国际传播内容的生产更精准、更智能。9月7日,由中国外文局与鹏城实验室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与国际通信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重点探讨如何实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国际通信的有机结合,通过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通信能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会上,来自媒体、教育、产业界的嘉宾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诸多见解。优化结合人工智能,推动国际通信新动能国际通信能力建设对新技术提出多层次需求,人工智能成为其中的重要变量。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杜占元在致辞中表示,数字技术创新推动国际传播生产要素组合不断优化,极大拓展了国际传播的发展空间。通信,催生国际通信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业态。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李惠安在致辞中也指出:“借助数字平台、物联网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具有人工智能技术优势的国家正在形成强有力的话语权。“数据、算法驱动、智能运营”等方式正在全面重构国际传播格局和生态。成果不断媒体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据统计,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达到3619亿美元,其中中国将占40410亿元。随着相关科技成果的不断落地,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科技部等相关部门最新发布的两份文件——《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都强调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场景化”。“在技术支撑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媒体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一直以极大的热情探索场景创新和示范应用。”李惠安副校长说。他还表示,社交机器人、算法推荐等智能通信技术在互联网信息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干扰舆论的力量。“相关研究发现,在中美贸易争端、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冬奥会、俄乌冲突等议题的涉华舆情中,社交机器人和算法推荐产生的信息占比较大。20%和30%,而且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以技术为基础的智能通信也将成为未来国家间竞争的重点领域。人工智能双向赋能,助力精准国际传播专家表示,人工智能正在助力国际传播内容生产和传播发挥重要作用。自然语言处理结合深度学习模型可以提高新闻信息采集的效率和质量,机器翻译和写作可以提高内容生产效率;同时,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推荐,精准识别国际目标受众,针对不同受众进行个性化、精准的内容传播。专家还指出,包括人工智能算法在内的技术可以为实现精准国际通信提供重要助力,但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的作用。人机协作将有助于提高机器模型的可靠性,从而提高国际交流的效率和准确性。但是,需要看到的是,人工智能也给国际交流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社交机器人产生的一些虚假信息和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表示,以鹏城云脑等重大基础设施为依托,鹏城实验室将携手中国外文局,抓住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机遇。智能融合发展以“开源、开放、共建、共享”为宗旨,汇聚国内外优势资源,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国际通信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国际通信建设发展向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共同打造全球化数字媒体平台。会上,中国外文局翻译研究院智能翻译实验室正式揭牌。实验室将充分发挥整合效率,集聚优势资源,为国内外国际交流、技术应用、翻译实践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鹏城多语种翻译平台——“丝绸之路”也在发布会上正式发布。该平台将通过预训练的大规模模型迁移学习和精准可靠的数据构建,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翻译服务,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