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参议院周一以68票赞成28票反对通过《2022美国竞争法案》(2022年竞赛)。该法案是为美国的科学研究和半导体行业提供更多资金的法案。法案全文近3000页,主要内容包括推动对美国半导体制造业的大规模投资。其中包括约5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08亿元)用于半导体行业的补助和补贴,以及用于加强高科技产品供应链的4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72亿元)。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与中国竞争”。根据半导体产业联盟(SIA)的估计,美国在现代半导体制造能力中的份额已从1990年的37%下降到今天的12%,这主要是因为其他政府积极的芯片制造激励措施。投资,而美国政府没有。与此同时,美国芯片研究投入占GDP的比重长期停滞不前,而其他国家则大幅增加研究投入。该法案的通过旨在扭转这一趋势,行业官员称这种趋势实际上可能是由外国竞争对手推动的。据相关行业报道,这些投资将使美国在未来10年内建设19家工厂,使芯片制造能力翻一番。今年2月4日,众议院版本的法案以222票对210票的微弱优势获得通过。此次通过参议院版本后,还需要进行一系列协调,才能送交总统批准。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查克·舒默表示,“在涉及半导体、生物技术和其他高科技产业等技术时,美国不能屈居第二”,而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在与美国参议员会晤时表示本月早些时候,他说,“现在美国的情况很紧急。我们必须减少对其他国家芯片的依赖,而做到这一点的方法就是在美国制造更多的芯片。”除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外,这项法案还得到了英特尔、美光等美国主要芯片厂商的支持。两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此前曾前往参议院参加听证会并发言,推动参议院通过该法案。在听证会上,英特尔CEOPatGelsinger表示,“政府迫切需要激励更多的私营部门在美国投资,以实现一个有弹性和创新的半导体生态系统。”美光首席执行官SanjayMehrotra在一份书面证词中表示,批准520亿美元用于芯片“将在短期内启动对劳动力、研发、创新和制造扩张的投资”。英特尔和美光都宣布了未来的投资和在美国建厂的计划。美光宣布未来10年计划在全球投资超过1500亿美元用于尖端内存制造和研发,并考虑在美国建设新晶圆厂。英特尔最近还宣布计划在俄亥俄州投资200亿美元新建两座超大型晶圆厂。如果资金充足,新晶圆厂数量可能达到8家。美国发起“芯片四方联盟”遏制中国。据韩媒28日《首尔经济》报道,美国政府提议与韩国、日本、台湾组成“芯片四党联盟”(Chip4)。其背后的意图是利用这个组织将中国大陆排除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之外。不过,报道认为,韩国政府和企业可能难以接受美国的提议。中国是韩国半导体公司非常重要的市场。三星和SK海力士都在中国设有工厂,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重要份额。另一家韩媒《亚洲日报》也认为,韩国同意美国提议的可能性不大。《亚洲日报》表示,美国提出的“四元芯片联盟”将给韩国政府和半导体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韩国半导体企业也在中国大陆建立了核心生产基地。目前,三星和SK海力士都在中国设有工厂,产能非常重要。三星在西安拥有唯一的海外存储芯片生产基地,主要生产闪存芯片。12英寸晶圆月产能达到26.5万片,占三星整体闪存产量的42%,占全球闪存市场的10%。另一家芯片制造商SK海力士在产能方面更依赖中国。公司在无锡的NAND工厂占总产能的47%。报道称,据韩国半导体行业和政府消息人士27日透露,美国拜登政府向韩方提出了上述提议。美国的如意算盘是,如果在芯片领域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韩国,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企业台积电,以及在半导体材料、元器件、设备方面实力雄厚的日本技术,就能团结起来。筑起包围中国的“半导体壁垒”。首尔大学半导体联合研究所所长李钟浩表示:“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韩国半导体企业在中国的业务占比较大,恐怕很难接受美方提议,需要政府和企业密切沟通回应。不过,报道指出,不过,一旦“四芯片联盟”成立并按照美国的思路运作,对中国“可能是致命的”,不排除韩国也会未来被迫“选边站”。参考资料: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us-senate-approves-52-bln-chips-bill-bid-reach-compromise-2022-03-28/https://www.semiconductors。org/chips/https://www.pbs.org/newshour/politics/watch-live-senate-resumes-consideration-of-the-2022-america-competes-acthttps://finance.mingpao.com/fin/instantf/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7NiIdszb3i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7NiIdszb3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