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这一年,被微信撕裂的生活

时间:2023-03-20 21:36:28 科技观察

2014年,我们在微信上醒来,在微信上入睡,在微信上挤地铁,在微信上工作,在微信上吃饭,在微信上旅行。我们不忍心错过朋友圈的新故事、社交话题或明星八卦。微信本来是用来填补碎片化时间的工具,最后却无情地撕碎了我们的生活。据2014微信应用行业峰会“为朋友圈直播”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已近4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副总编辑刘瑞生看来,微信的火爆并不令人意外。微信是一款完全基于移动网络的社交工具,其用户基础来自于大量的QQ群和手机通讯录。它的高粘度是它的特点。因此,用户更容易形成交流圈。相比之下,微博主要是意见领袖主导的传播方式。它更像是一个舆论热点发布平台,深度用户其实并不算多。“正是因为微信是强关系的纽带,人们在微信上发消息,往往希望得到一些反馈,不管是点赞还是评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副研究员朱卓红说,“越多的人反应越多,反应的人越多,刺激的强度就越大,逐渐形成所谓的操作条件反射,从而加强这种行为。”典型的,无论饭前饭后都要拍照,刮风下雨都要自拍。即将合影留念……如果这都不算什么,那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文化史研究所所长姜小元记忆中的一段旅行场景就让人不得不感叹朋友圈的“本末倒置”。一群朋友参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一进门,其中一位同伴就抱怨wifi问题,对展览本身毫无兴趣。一路“治疗”,wifi可以连上,第一时间拍照上传朋友圈。那一刻,谁说他不是“为朋友圈而活”。朱卓红表示,从用户心理分析,过度关注的行为与自我概念和个人自尊有关。有的人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的人则比较自恋,希望自己的文字和照片能得到别人正面的点赞和评价。“不过,你在哪里、和谁在一起、做了什么等等细节,其实对别人来说意义不大。”姜小元说道。如今,随着微信用户的增长,朋友圈也开始飞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诀,让人难以忍受。种种被朋友圈绑架的行为,悄然引发了“逃离朋友圈”运动。对此,朱卓红认为,自我意识很重要。刷屏行为是否真的影响了你的工作和生活,你一定要清楚。如果你为此感到苦恼,你需要控制和管理它。碎片化时代的争议不止于朋友圈。随着微信的普及,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14年7月末,其总数达到580万,每天新增1.5万个,连接应用总数达到6.7万个,移动应用日均创建量达到400个。人们接收到的信息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度分散的形式。刘瑞生认为,对传统阅读模式的冲击在所难免。“在信息社会,信息碎片化是一种趋势。”对此,人们对它的评价一直是褒贬不一。脑科学的一个结论是,这种形式是一种严重的分心。研究表明,前额叶处理问题的习惯往往是一次处理一个任务。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只会消耗更多的脑力并增加认知负荷。因此,有科学家认为,这种“品尝”的方式,会使大脑在参与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更加“肤浅”。在坚决反对这种“快读”的队伍中,美国埃默里大学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因是代表人物。他的书《最愚蠢的一代》一时间得罪了不少年轻人。在他看来,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如此丰富,以至于人们认为他们不再需要将这些知识和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蒋小元说:“我对人类的整体智慧有信心。但至少对一些人来说,碎片化的阅读会让他们的文化相形见绌。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耐心和习惯去阅读一本书,甚至是很长一段时间文章。文化是思想的产物,需要创作者的时间和专注。”有人可能会质疑,在没有数字阅读的时代,我们身边有多少人会选择阅读经典。但他认为,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当你无休止地贡献给网络信息时,客观上你还是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约翰帕尔弗不同意,他认为这些假设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低估了年轻人在网上可以获得的知识深度,他们也忽略了数字一代如何看待新闻的一个重要特征:参与度以建设性的方式提供信息。不要害怕被韩寒在他的电子书发布会上写的时代“抛弃”?:身边的垃圾越来越多,一切来得快去得也快。脱节、一天关掉手机的感觉被人类抛弃了……姜小元认为,在网络时代,人们的“疯狂”并不是真正源于对信息的渴望,而是对被“出局”的恐惧。你知道“同辈压力”吗?这意味着朋友应该做同样的事情,说同样的话,穿同样的衣服,遵守同样的规则。就在一年前的冬天,依靠社交网络,一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甚至成为了中国的国民电视剧。朋友圈都在讨论关于《星星》的各种话题。完全没必要推荐,因为周围几乎所有人都在看。甚至在微信聊天窗口,只要输入“炸鸡啤酒”,就会自动出现雪花效果,只因女主说“下雪了,哪有炸鸡啤酒”。那个冬天,如果你不知道“杜教授”,恐怕就无话可说了。“这种为了资本增值而创造的信息,我觉得没有任何价值。”姜小元的观点在某些人看来可能过于“偏激”。但也许它可以迫使我们思考什么对我们最重要。一位美国企业家曾说过:我们处在一个害怕丢失信息的时代,每个人都害怕自己会遗漏一些东西。我们担心眨眼之间,下一个大机会就会溜走。但是人生很长。您可以完全消失数周,并“无用”数周。这具有使您更加成功的效果。什么都不会错过。相反,可怕的是,因为对这种错过的恐惧和急于跟上时代节奏的冲动,把自己的步伐搞乱了。你真的能控制技术吗?关于互联网时代的争论,归根结底是在提醒用户:你能不能很好地驾驭这项技术。一方面,如何避免技术设下的“陷阱”,另一方面,如何在原本没有使用技术的地方正确使用技术。《第十次全国阅读调查》显示,45.4%的人选择数字阅读是因为“随时随地阅读方便”。其次,31.1%的市民因为“信息量大”而选择数字阅读。不可否认,新媒体能够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但是,它不能代替诵读经典带给我们的精神收获。刘瑞生认为,新媒体只会丰富我们的阅读方式,但不会彻底颠覆我们的阅读习惯。微信只是一个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大块时间还是应该用在认真的工作、学习、阅读认真的作品上。其实,有阅读习惯的人是不会放弃深度阅读的时间的。刘瑞生坦言,目前还没有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上互联网最发达的国家国民年均阅读量在下降。在他看来,改变媒体传播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民阅读匮乏的问题。“从社会文化教育的角度来看,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可能更为迫切。”蒋小元还表示,无论是在地铁上还是在飞机上,发达国家乘客阅读电子书的比例“他们的手明显高于中国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较早受益于新技术的人,也懂得如何抵制和控制。”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美国一项社会调查各国数据显示,低学历家庭的孩子比高学历家庭的孩子上网时间更长。这也引起了社会关注,前者更容易受到科技的负面影响,而后者,因为他们有更好的识别能力,懂得趋利避害,可能会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不是反对新媒体,而是我们要时时反思,警惕它,人类任何时候都不能被科技所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