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为贵州经济发展、政府治理、对外开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改变。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都“上榜”。近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向社会公示,明确国家算力网络的国家枢纽节点将建设在这些领域。未来,我国数据中心建设将迎来调整,推动实现布局合理、供需平衡、绿色集约化和互联互通。数据中心已经成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随着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特别是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普及应用,对数据存储、计算、传输和应用的需求显着增加。数据中心已经成为支撑各行业“上云、用数据赋能智能”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方案》聚焦大数据中心,现实需求突出。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数据增量年均增速超过30%,数据中心规模从2015年的124万个增加到2020年的500万个。数据应用正从消费互联网加速渗透到工业领域互联网。我国已成为全球大数据应用最活跃、潜力最大、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数据中心建设发展仍有进一步优化空间。“我国数据中心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失衡、发展无序等问题。”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东部部分地区应用需求量大,但能耗指标紧张,用电成本高。数据中心规模化发展难度大。和限制;西部部分地区可再生能源丰富、气候适宜,但存在网络带宽小、跨省数据传输成本高等瓶颈,不能有效满足东部需求。我国数据中心每年的用电量已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2%左右,并且还在快速增长。要进一步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处理好发展与节能的关系;对于中国联通来说,“数据中心孤岛”和“云孤岛”的迹象已经显现。需要加速数据中心、云和网络之间的协同,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方案》国家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方案》着力推进数据中心布局、网络、电力、能耗、算力、数据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建设国家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促进数据中心合理布局、供需平衡、绿色集约化、互联互通,京津冀明确了《方案》区域、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构建国家算力网络的全国枢纽节点。据介绍,国家综合算力网国家枢纽节点是我国算力网络的骨干连接点。传统上,我国的通信网络主要围绕人口集中度建设,网络节点普遍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数据中心对网络高度依赖,因此集中部署在城市。近年来,随着数据中心的快速扩张,对土地供应、能源安全、气候条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城市资源,特别是东部一线城市的城市资源,已经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全国枢纽节点,统筹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引导大型数据中心适度集聚,形成数据中心集群。”上述负责人表示。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用户规模大、应用需求旺盛的节点,重点统筹统筹区域数据中心布局。城市及周边地区实现大规模算力部署和用地。、能源、水、电等资源协调可持续,满足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需要;针对贵州、内蒙、甘肃、宁夏等可再生能源丰富、气候适宜、数据中心绿色发展潜力大的节点,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和算力利用效率,构建非现实——面向全国的时效算力保障基地。统筹规划、完善标准、统筹实施在具体实施方面,《方案》明确,国家枢纽节点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统筹布局、完善标准、推进统筹实施。要做好总体布局——在可再生能源丰富、气候地质条件适宜的地区建设数据中心集群,实现数据中心绿色集约高效发展。城区应合理规划布局规模适中、对网络实时性要求极高的边缘数据中心。原则上不再在城市范围内大规模建设数据中心。加强现有数据中心改造升级,提升效能。完善标准体系——针对金融交易、车联网等领域的服务,允许在市内发展对网络时延要求极高的数据中心;对于服务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推理等领域,对网络时延要求较高的数据中心,鼓励数据中心集群化发展;对于业务后台处理、存储容灾等对网络时延要求不高的数据中心,优先向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节点转移。国家发改委表示,未来相关政策试点和项目试点将优先在全国枢纽节点开展。加强对网络和能源的政策支持,重点围绕国家枢纽节点布局新建互联网交换中心、互联网骨干直连点等网络设施,积极统筹安排能耗指标,给予适度支持。同时,相关部门也将加强工作协调,推动各枢纽节点尽快细化时间表和路线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