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2016年被称为AI(人工智能)元年。这一年,AlphaGo与世界冠军李世石对战,成为第一个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的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概念开始传播。2017年两届,“人工智能”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迎来了黄金发展期。2018年是人工智能全面爆发的元年。这一年,无人车、无人机、智能家居等产品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也是在这一年,人工智能开始渗透到工业、农业等各个行业和领域。出现了“AI+医疗”、“AI+金融”等热门组合,媒体行业出现了“AI+新闻”。教育行业当然也不例外,我准时搭上了这趟顺风车。最直接的体现就是AI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VIPKID用户产品负责人林晨斌表示,VIPKID早在2017年就开始筹备AI+教育相关产品的立项,并将在今年下半年正式推出主打课程。让AI助教唱主角。此外,哒哒、51talk、VIPJR等公司也不甘落后,纷纷踏上“AI+教育”的征程。与互联网产品不同,教育行业阶段性强,产品不具备规模化特征,投放不易。目前AI与教育结合的产品有“AI助教”、“AI互动课堂”、“AI互动录播课”、“AI外教英语互动课”。产品统称为“AI互动课程”,其特点概括为“以课堂形式教学,课程中间无直播老师,教学内容呈现主要依靠多媒体内容形式包括录制视频、触摸屏、包含音效和视觉元素的游戏化互动练习、人工智能机器同步自动评分、3D课件演示等。但教育行业对于此类产品的口径还没有统一,这也从侧面说明,“AI+教育”的模式落地难度较大,更何况目前“AI+教育”的功能还不够完善。产品仍局限于内部教研人员和教师的课堂质检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辅助学习,改善课堂氛围。而且,除了自适应教育,人工智能落地的场景还包括考试场景、管理场景、决策场景。在学校管理方面,涉及招生咨询、评估、分班、排课、考勤、监考等各个环节。可见,要在每个场景的每个环节全面实现AI是多么的困难。鲸鱼传媒曾在《2018-2019教育行业投融资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需要找到一个可行的落地场景。如果不能落地,AI+教育的商业化将极其困难。在在线教育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创新交互模式是教育培训企业打造产品护城河的关键。教育培训企业不断试错的背后,谁来买单?赛道利好政策不断出台,成为各大教育企业布局AI的风向标。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要“构建智能学习、互动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教育”具体实施。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提出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和服务平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刚刚过去的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在线教育机构。这些都为在线教育和教育培训企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机会来临时,要做风中的“猪”,永远要抢先一步,抓住机会。因此,当“AI+教育”成为趋势时,教育企业必须首先资本化,才能快速占领赛道。据FirstInsight统计,2018年以来,“AI+教育”领域共触发融资事件112起,披露金额193亿元。星企家庭作业盒子和叮咚课堂在7月完成1.5亿美元D轮融资,9月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均表示融资将用于AI研发技术与品牌升级,松鼠AI迄今已累计融资近10亿元,可见教育企业深耕科技的决心。事实上,在整个在线教育还未成定局的情况下,各家企业都在拼命砸钱搞AI来包围市场。他们想成为独角兽,被资本之父看重。这一幕很像拿着高分成绩单等着家长表扬。孩子。但是拿了投资人的钱,被赶下架是难免的。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高的利润和最高的估值,然后上市,投资者套现离场,让公司自生自灭,这在资本市场上屡见不鲜。这样的好戏在资本市场屡见不鲜,但当资本泡沫逐渐褪去,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才是企业笑到最后的资本,教育企业终究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正如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在“TEC2018教育创新大会”上所言,很多培训机构其实在没有掌握最基本的教学质量之前,就在思考如何使用AI。人工智能的技术方面与大多数教育机构无关,因为总有人在做研究。谁来承担打开潘多拉魔盒的后果?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就像一个神秘的潘多拉魔盒,不断吸引着好奇的人们去打开它。不可否认,“AI+教育”确实给教育行业带来了一些变化。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识别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行为,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也会适应学生的能力水平。变化是不断调整的。另一方面,由于优质师资资源稀缺、培养周期长,人工智能可以大大降低教师成本,使因材施教大范围普及。不过,从技术角度来看,虽然现阶段我国的AI技术已经进入第一梯队,但在芯片和传感器的基础研发和商业应用等方面与美国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基于此,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明显的工具属性,主要功能仍集中在图片搜索、分级阅读、智能题库、考试诊断等具体的数据化方面。在兴趣爱好、思维能力等方面,AI很难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适应性不是很高。“AI+教育”最受诟病的是通过人脸识别和面部表情分析来评价学生班级的模式。除了引发学生隐私问题的讨论外,背后还牵扯到伦理道德问题。在人工智能公司旷视科技发布的一张照片中,清楚地标注了这两名学生上课的次数、举手次数、睡觉次数……具体的量化数据引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家长和社会批评课堂“禁锢”“没有人权”。一位大学教授曾表示,教育行业的很多企业并不真正了解教育,不了解学生和老师的真正需求,以至于他们用错了“AI+教育”。“教育科技或教育科技企业要进入校园或课堂,第一要素是要符合教育规律,帮助学生或老师减轻负担,而不是增加负担.“教育是一个直接涉及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行业,其中,‘AI+教育’落地最直接的接受者是教师和学生,教育科技企业需要不断向教师和学生学习。”产品改进的经验可以通过反馈获得,但试错的成本还是要由学生自己承担,高昂且不可逆。在教育行业,AI作为辅助工具似乎更合适,企业在资本浪潮中前行当资本泡沫破灭时,我们应该想清楚教育的本质和商业模式是否可行,否则,当资本泡沫破灭时,剩下的只是鸡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