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核心点是模块多,内容填充多,时间消耗多。“走开”的概念并不一致。“基地”筑起的护城河给微信带来的安全感在2017年前后达到顶峰。对内,当创新步伐放缓时,做事氛围和想象空间也发生了变化。一旦其他快速崛起的产品重构用户获取信息和社交娱乐的习惯,社交关系链带来的迁移成本或将降低,而微信看似稳固的护城河也有隐忧。克制是外界给微信贴上的标签,但今年,情况似乎有些不一样。知识星球创始人吴路嘉曾第一时间发过这样的帖子:“有哥们说:微信里全是急痘痘,以前不是这样的。”配图是微信发现页面全是红点提醒的截图。来源:集集用户wulujia在小集集上,这条帖子获得了近千个赞,400多条回复。评论中和吴露佳有相似感受的用户不在少数。进入2020年之后,微信确实变得更加活跃了。八个月来,微信几乎每个月都有大更新:微信好友突破5000,新增群代理,公众号留言支持多轮回复建站,万众瞩目的视频号从内测到全面生产,短短几个月全部呈现在用户面前。作为一款国民级应用,微信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很多普通用户的日常生活,所以一举一动都会被推到放大镜下进行审视。对此,张小龙也吐槽道:“全国有5亿人每天抱怨微信,还有1亿人教我做产品。”这种自知之明让微信在早些年进入了一种极度谨慎的状态,比如年初开放的5000个好友限制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5000个限制直到今年才被打破。2016年,张小龙意外现身广州举办的PRO版微信公开课,并分享了四大价值观。用户会越来越多地停留在微信系统,不管是新上线的视频号还是之前上线的看看,他们的产品形态和用完就走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完全赞同。这几年,从划红线到冲破红线,微信的思维和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Splinteruse-and-go今年1月22日,在张小龙宣布“微信探索短内容”的13天后,微信官方宣布“微信♂开始内测”。当时,在新冠肺炎被确认可人传人并拉响疫情警报的背景下,视频号受到的关注度远低于小程序刚出来时的预期,但微信对这个全新产品的重视程度丝毫没有减弱,一个可以证明的细节是,在内测初期,除了很多微信员工主动向好友发出内测邀请外,张小龙还亲自出马,配合腾讯内部资源,请了一个群名人入驻,包括杨超越、万茜等。视频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受到如此优厚的待遇。一方面,在2020微信公开课PRO版中,张小龙已经明确表示“相对于公众号,我们缺少一个人人都可以创造的载体”,视频号的任务是帮助微信补齐为其遗憾。另一方面,在抖音和快手掀起的?浪潮中,腾讯必须打造一款有竞争力的产品来抵御外敌。视频号内测拉开了微信忙碌的2020年的序幕。除了疫情防控最严的2月,微信其他时间都有不少动作。据不完全统计,微信今年做了以下更新:1月,取消了5000个好友限制;微信PC端更新,新增精选内容,全新订阅号浏览体验;使用微信支付。3月,上线“群待办”、“群工具”等功能,优化群聊体验。4月,灰度测试“备注群聊名称”,群功能进一步完善;公众号后台新增模块“相册”功能,“留言”功能支持多轮回复,搜索组件上线。5月,通讯录新增“只会聊天的朋友”,小编公众号推出Word排版新功能;团体单人纸牌增加固定条目;小程序增加了收藏功能??。6月,视频号迎来大更新。首页新增四个模块,具体分为“关注”、“好友”、“热门”三个列表模块,取代原来单一的“视频号”展示。个人页面符号旁新增“附近视频”模块;还支持@user,视频可拖动进度条,视频收藏转发功能。此外,拍一拍、在公众号底部新增点赞分享按钮、微信账号修改等功能也于6月上线。7月,微信小店上线;小程序可以分享到朋友圈,以前的禁忌终于被打破了;视频号新增弹幕功能,大图分享朋友圈模式正在内测中。可以看出,与之前相比,今年微信确实进行了更加大刀阔斧的改革。整体来看,今年微信的诸多更新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工具优化,基于微信的社交工具定位,持续优化社交和信息获取体验,为运营商或开发者优化公众号,小程序的操作方便。另一种是做加法,在微信中加入更多的功能,为用户“打发时间”提供更多的选择;并为细分模块提供更大的流量入口,比如放开小程序分享朋友圈大门,分享视频号到朋友圈转大图模式。工具优化的思路不难理解。无论是细化朋友链的关系管理,增加微信群的功能组件,提升公众号操作、分享、信息收集的体验,还是优化小程序的使用体验,这些动作的根本目的,都是让用户更顺畅地使用微信。也就是说,他们的共同目的,就是为张小龙四年前的“用完就跑”的想法服务。按照张小龙此前的说法,“任何产品都只是一个工具,对于工具来说,好的工具应该以最高的效率完成用户的目的,然后尽快离开。”“业界羡慕微信是用户的时间杀手,但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帮助用户更高效地完成任务,而不是让用户在微信中有没完没了的事情要处理。”但是做加法的目的比较模糊,比如高颜值的视频号就采用了信息流的呈现方式,改版后除了用户订阅和基于友情显示的内容外,还推热门content—也就是除了用户主动选择的结果之外,系统持续推荐短视频,更多的模块填充更多的内容,消耗更多的时间。同时,微信也打上了强烈的提醒标志视频号上有一个小红点。一切用意都是为了吸引用户到视频号多呆在里面,这与之前“用完即走”的概念不符。“用完即走”的概念已经被高度赞扬显然走到了岔路口,那么,让发现页面长满“疙瘩”的微信为何要做出改变呢?时代在赞美中成长电子方式。相对于PC时代几乎没有束缚的产品,初上线的微信凭借极简的界面和操作迅速俘获了用户,也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在微信的成长过程中,语音消息、摇一摇、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小程序是微信不断攻城略地的重要产品节点。得益于较早进入的先发优势、腾讯独创的社交关系链传递、产品层面的创新,微信一路顺风顺水,逐渐将影响力从社交扩展到支付,成为用户的“必备”,连接线上线下的重要渠道,是腾讯乃至整个中国互联网的“据点”之一。“基地”筑起的护城河给微信带来的安全感在2017年前后达到了顶峰,表现之一就是在庞大的用户群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双重把控下,微信变得更加谨慎和克制.比如张小龙,2016年1月,新产品“申请号”在微信公开课PRO版预览后,微信团队用了一年的时间才正式推出小程序,对小程序的管控非常严格前期的内测资格——跟今天开车的节奏和态度很不一样视频号。对内,当创新的步伐放缓时,做事的氛围和想象的空间也随之发生变化。2018年,微信团队多位核心成员离职创业,开发了echoinstant、POPIM、核桃等社交新产品。其中,echo的创始人是黄天晴,曾任微信事业群开放平台基础部基础产品中心总监。核桃创始团队曾在微信公众号上以漫画的形式讽刺职场现象,让“打马球”成为腾讯内部的表情包。相比今天的视频号产品探索弱连接和强连接的结合,以及对公众号的频繁和密集调整,微信之前的大部分动作更可能是基于现有的Minorfixes对等级的调整。然而,就在微信步入舒适圈之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剧变:拼多多依托“联合拼团+低价”的模式,通过微信裂变社交迅速打开局面,成长为第三大中国电子商务公司。抖音通过大手笔的流量购买、品牌投放、创意运营迅速崛起,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红利的尾巴,成为字节跳动手中的新王牌。更重要的是,无论巨头、新秀还是独角兽,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是移动互联网红利的逐渐枯竭——2018年以来,微信的增长曲线趋平。在增量市场空间快速压缩的背景下,争夺存量-用户时间成为大家的共同选择。在后来者的冲击下,稳定了多年的BAT格局此时出现了松动的迹象。图片来源:QuestMobile2020移动互联网全景生态报告外部挑战与内部人员流失的双重夹击,成为微信的近忧:对外,用户时间的激烈争夺势必侵蚀微信的流量池,为竞争对手留有余地的弱点反击;对内,当产品找不到新的增长点时,习惯了快速发展的团队无法适应扁平化的节奏和日益狭窄的成长空间,势必更容易被外部机会吸引,导致脑流走。更深远的影响是,一旦其他快速崛起的产品重构了用户获取信息和社交娱乐的习惯,社交关系链带来的迁移成本或将降低,微信看似稳固的护城河也将缩小。会有挑战。这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在通过今日头条和抖音两大产品站稳行业后,字节跳动一直没有停止对社交链接的探索。基于自身庞大的流量池,字节跳动在游戏、教育等领域早已有所尝试。这与微信为腾讯游戏等产品打通门户的逻辑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实现路径不同。面对远虑和近忧,微信必须做出改变。2019年以来,微信上不断有关于公众号、直播等产品的更新。在2020微信公开课PRO版中,张小龙再次梳理总结了自己对产品的思考。与四年前相比,这种思考更加实际。随后,相关探索迅速落地,形成了2020年微信更新频繁的认知。相比之前的小修小补,现在微信所做的很多尝试都需要思考当初的红线问题。积累给了微信足够的试验空间,也带来了更多的制约。“深享”曾在微信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一款产品同时满足强弱关系的社交需求,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效仿。但对于微信来说,这样的风险是必然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在后来者重新定义信息获取和推荐的底层逻辑和用户体验之后,如何立足自身优势提升“连接”的效率和观感,是微信面临的最大挑战。视频号以及今年的一系列更新,都是微信新征程的开始,无论尝试的结果如何,一个愿意尝试突破舒适圈的微信至少比一个过于谨慎的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