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为冬奥会增添了智慧元素,提升了比赛效率和水平,打造了奥运盛会充满科技感。同时,冬奥会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应用提供了更丰富的场景,将带动相关技术的成熟发展,以及产业应用,带动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技术环境。同时,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也被视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2021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约1998亿元。到2026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北京冬奥会见证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现场应用涉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方方面面,技术层面包括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大数据管理、智能云等,以及应用AI﹢医疗、AI﹢安防、AI﹢零售、AI﹢对话、AI﹢产业等。从场馆建设安防到天气预报监测,从智慧医疗到无人零售,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科技冬奥。《机器人总动员》推广AI交互服务,场馆引导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冬奥村无人配送车、无人售货车,冬奥餐厅烹饪机器人、服务机械臂……北京冬奥被誉为现实版《机器人总动员》,冬奥会上各种无人场景随处可见。事实上,“非接触”不仅是本届冬奥会的要求,也是疫情常态化下很多场景的共同要求。随着智能机器人对话技术的完善和学习能力的增强,以及各种应用场景的实践练习,机器人将在服务、销售等交互场景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北京冬奥会上,无人服务的全场景应用,大大拓展了人工智能交互服务的应用场景。据测算,到2025年,我国会话交互AI产品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6亿元,更多消费级和服务级产品将提供智能语音对话服务。此外,北京冬奥会使用的智能语音翻译机,让语言间的翻译准确率超过90%;每次语音翻译的平均响应时间不超过1.5秒,不同语言之间的“实时”对话成为可能。智能语音技术在冬奥场景的落地,将推动包括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音转换应用在内的智能语音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到2026年,智能语音核心产业规模将达到206亿元。虚拟数字人“秀台”拓展虚拟人应用场景谷爱玲“数字克隆”认识GU、冬奥天气主播冯晓舒、AI手语主播、淘宝带货主播东东……北京多位数字分身现身冬奥会被视为“虚拟人大聚会”。虽然各大平台纷纷打造出虚拟数字人,但大多还停留在展示阶段,实质性功能不多,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亮相冬奥会的虚拟人展现了诸多“本领”。比如阿里巴巴打造的虚拟人东东,不仅可以在直播间进行表演带货,还可以模仿运动员高难度的动作。它不仅可以表达情感,还可以完成对运动员的采访。AI手语主播采用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技术,不仅可以将文字、音频、视频等内容翻译成手语,还可以实时进行面部表情,为听障人士观看比赛提供便利。可以说,北京冬奥会已经成为虚拟人产业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探索。虚拟人在多场景下的应用“测试”,将进一步推动技术的提升,拓展实际应用场景。未来,虚拟数字人有望在直播带货、社交游戏、在线教育、活动主持、天气预报等场景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据《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预测,2021年虚拟人市场规模约为2000亿元,预计到2030年,我国虚拟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3亿元。“AI教练”、“AI裁判”的出现,带动了机器学习行业的发展。人工智能裁判教练系统学习国际赛事裁判评分标准,实时采集运动员运动轨迹、身体姿态等多维度指标,提供精准量化信息。快速反馈和技术诊断,为教练员提供专业的判断和指导。比赛过程中,人工智能裁判还可以克服射击目标小、现场干扰多、夜间照明不足等困难,辅助现场裁判做出准确判断和科学评分。机器学习不仅是人工智能的核心研究领域,也被视为人工智能领域最活跃、应用潜力最大的领域之一。常用于医疗、金融等行业,以及自动驾驶、工业维护等场景。冬奥会期间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是机器学习的一个新领域。落地应用的成功案例拓展了机器学习的应用场景,此类应用有望应用于健身指导、运动信息播报、赛事指南、运动器材设计等场景。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机器学习模型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根据赛迪顾问预测,未来金融、工业、医疗、教育将成为机器学习的主要应用领域,将带动中国机器学习产业的稳定增长。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机器学习产品和服务的核心市场规模已达275亿元,并将以20%的增速发展。到2026年,预计将达到700亿元。随着新基建建设、消费互联网升级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将进入全面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和重要支撑。针对产业底层,以及激活数字经济相关产业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升级的核心技术。在北京冬奥会“无人化”应用的带动下,更多的人工智能技术将转化为产业应用。业内人士表示,冬奥会就像是前沿科技应用的“试验田”。冬奥会后,企业研发的新技术将应用于城市管理、智能制造等诸多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