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商用人脸识别能否按下暂停键?

时间:2023-03-19 15:41:27 科技观察

市民戴上头盔,防止人脸识别走进售楼处。“人脸识别第一案”法院判决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删除了原告申请指纹年卡时提交的信息。照片等人脸特征信息、天津立法禁止市场信用信息提供者采集生物识别信息……近日,一系列新闻再次将人脸识别推上风口浪尖。基于人脸生理特征的人脸识别进行个人身份识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人脸识别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和烦恼,其对隐私的威胁也不容忽视。随着尝鲜者越来越多,人脸识别呈现出滥用的趋势,滥用意味着人脸信息泄露的环节越来越多,不易控制。根据对2万人的问卷调查,60%的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存在被滥用的倾向,30%的受访者表示因人脸信息泄露和滥用而遭受隐私或财产损失。此外,由于人脸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人脸信息泄露的后果难以预料。此前,不法分子在电商平台上以50分钱一个的低价将人脸信息打包出售,部分信息被用于虚假注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这只是威胁的冰山一角。难以控制、难以预料的后果让很多人为此感到焦虑。然而,无论是戴着头盔在售楼处讽刺消费者,还是起诉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市民,亦或是天津的立法者,都分明是对着人脸喊出了同一个字——“不”。在人们热议的小区物业领域,杭州拟率先喊出“不”字。已提请审议的《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规定,物业服务提供者不得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方式强制业主使用共用设施设备。此前成为舆论焦点的“戴头盔逛售楼处”事件,也让不少地方规定售楼处不得安装人脸识别。越来越响亮和广泛的“不”表明人们不再愿意为了所谓的便利而牺牲隐私。理论上,只要杜绝人脸识别被滥用,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人脸信息泄露。然而,这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容易操作。一方面,滥用的标准不明确。根据相关法律,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站在不同立场的人,对“必须”二字的理解可能完全相反,很容易争论不休。这需要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另一方面,在技术方和利益相关方的推动下,人脸识别应用冲动强烈,但民众维权难度较大。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有近6000家公司名称、业务范围、产品服务等都包含“人脸识别”。没有应用,这些企业将难以盈利。而特定用户也对它能带来的好处感兴趣。例如,售楼处主要通过人脸识别识别客源是否自发,减少佣金支出,同时进行精准营销。对此深恶痛绝、难以维权的人们,终于想出了戴头盔的无奈之举。超前监管的人脸识别,如脱缰野马。商业场景越来越多。当务之急是尽快划定其活动范围,明确禁区。但在规则没有建立之前,能不能考虑暂停商用人脸识别?可否考虑在部分地区和地区先行取缔,待时机成熟后再在有限范围内放行?对于每一个商业应用,你都可以问同一个问题,没有人脸识别能不能正常使用?按下暂停键,而不是停止键,不仅让监管有足够的时间划定范围、制定规则,也让人脸识别有机会进行自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