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智能手机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在三个方面加速复杂化:一是用户从中产家庭扩大几乎每个人;二是将互联网终端从PC端变为移动端。三是将延续了20年的简单网络浏览器、鼠标和键盘模型转变为复杂的多层模型。未来移动生态系统会发生哪些变化?本尼迪克特埃文斯为该领域提出了他自己的新问题。现在智能手机已经进入第7个年头,旧问题要么得到解答,要么已经过时,新问题不断涌现。第一阶段的平台大战已经得出结论:苹果和谷歌双赢。Apple以质量取胜,Google以数量取胜。全球每年售出约18亿部手机(包括功能机),其中苹果占有10%的份额(高端机),而安卓则占50%。Android大约2/3的份额在中国以外,使用的是谷歌Android,中国占另外1/3,是非谷歌Android。预计每季度手机销量将达到400-5亿部,其中几乎都是智能手机。全球手机数量将达到40亿部。虽然苹果的销量只占一小部分,但苹果手机的定位和苹果的执行力,意味着苹果可以在发达市场获得更大份额的流量,控制大部分内容和电商收入。所以苹果的生态系统是可持续的,谷歌的也是。下一个是什么?AndroidOEM厂商的变化三星占据Android市场半壁江山、几乎所有利润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搅局的不是传统厂商,而是中国品牌的崛起。中国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未来将如何发展?小米之流会在全球建立中端品牌吗?会有多少本土品牌涌现?其他中国整车厂也会这样做吗?终端一直是规模的博弈,但本土小品牌能否利用整个深圳生态圈的规模来玩这个游戏,而不是自身的发展规模?在高端市场,有谁最终可以取代苹果?Android将何去何从?像小米这样的公司指出了第二个Android问题——Android会是什么?到目前为止,“非谷歌”Android受到两个主要制约因素的限制。一是由于谷歌在中国市场基本上不存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安卓设备都没有搭载谷歌服务,但这对谷歌来说不是一个更广泛的战略问题。第二个是亚马逊试图通过KindleFire系列重新开始,但Fire平板电脑是一个小众产品,而FirePhone表现不佳,部分原因是缺少随附的Google服务。与此同时,主流AndroidOEM在Android之上添加自己的差异化层的努力大多以失败告终。但现在情况发生了一点变化。一是小米叠加差异化层的努力似乎颇有成效。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境外使用谷歌服务还不错,但这可能不会持续太久。另一方面,Cyanogen为更多公司尝试“Android”的功能创造了空间。Google控制Android的关键是GooglePlay服务。谷歌使用Android上的一组API和应用程序,就像微软使用Office和Windows一样——一对相互影响的杠杆,这意味着它必须与Android手机捆绑在一起。通常的假设是,如果没有谷歌地图和应用商店,手机就不可能在中国销售,这基本上就是功能手机。但除了亚马逊,没有人真正尝试过这样做。目前,有迹象表明谷歌地图在iOS上的使用率较低。这可能是因为谷歌的许多移动服务虽然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但还不够厚实。同时,由于试图销售“官方”Android的主流AndroidOEM厂商整体无钱可赚,并且随着依托深圳的小厂商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厂商即使谷歌做也不会亏多少以后不会为他们制作自己的版本),所以会有更多的人尝试这样做。这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Android问题——谷歌将在5年内提出什么?是否会有Chrome手机,让Android成为最重要的传统操作系统?谷歌努力让Android在Chrome上运行(反之亦然)。这是谷歌未来平台的发展趋势吗?如果是这样,是否意味着其他人在其上构建自己的平台的尝试或多或少会受到限制?InteractionModels,Messaging,andAggregationLayers谷歌对“Android”的重新定位,部分是出于对控制的渴望,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希望改变智能手机的交互模式。显然,应用程序一直是谷歌的一个结构性问题,因为它们的内容对搜索是不可见的,更重要的是无法链接到搜索结果,无论是付费的还是免费的。由于多种原因,HTML5风格的“网络应用程序”已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但这种应用程序的潜在问题仍然存在:您可以链接到网络上的任何资源,但不能在移动设备上链接,一切都生活在孤立的岛屿上一。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仍然难以捉摸。一个答案可能是回归网络,显然Android5(Lollipop)试图模糊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区别。然而,这种倒退是否是答案尚不得而知:技术倾向于向前发展,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引发新问题,但通常不会回到旧解决方案和旧问题。我们并没有通过重建AOL来解决网络问题,谷歌和Facebook做到了。但谷歌在网络上创建的搜索模型不适用于移动设备——移动设备是“后Netscape”和“后Pagerank”的结合。但同样,人类堕落前网络的失乐园仍然充满问题。现在,聚合和发现层正在从捆绑在Web浏览器中并通过Google(它本身已捆绑)访问的所有内容转变为从Web中解绑内容的应用程序图标。同时该应用程序绑定了网站的所有内容,无法直接链接到特定页面。所以我们现在既有深度链接让你进入烟囱(岛屿),也有丰富的可操作公告来从孤岛中解绑内容。我们也有卡片在这里和那里弹出(以不同的方式提供)作为另一个分拆隐喻。这就产生了新的问题。深度链接不一定适合应用程序的交互模型,但也不清楚应该由谁来做——应该在上层完成(Facebook、谷歌在iOS之上)还是应该由平台所有者自己开发?与此同时,通知成为了新的消息流,iOS和Android上的通知面板开始不堪重负。这让人想起Zawinski定律,如果将电子邮件扩展为包含消息:每个程序都会尝试扩展为阅读电子邮件。而不能做的,会被能做的代替。中国现在正在使用消息传递作为一种新的交互方式(原文,翻译)。那里的应用程序正在将聚合和发现层从应用程序商店和主屏幕迁移到互联网平台提供商应用程序(尽管为此在Android之上仍然有5或6个应用程序商店)。也就是说,浏览器上的内容是解绑的,现在又进入了app,实际上形成了新的绑定,然后又以消息和通知的形式解绑,再绑定到消息app或通知上控制板。它甚至不考虑电子邮件和Slack之类的东西(将工作流从电子邮件中解绑并将其移至应用程序以通知您)。那么,问题来了,这种app/web/email/message的折腾模式需要折腾多少次呢?我们在Facebook和亚马逊之前提到过一个问题,就是基础的平台级交互模式会不会被第三方改变,或者只有苹果和谷歌可以做到。但如果他们愿意,亚马逊和Facebook也可以发挥作用。Web浏览器是一个中立的、无中介的平台,但智能手机不是。平台所有者的行为会影响一切的发现和参与。这就是Android存在的原因,谷歌害怕微软可能会做的事情,这也是Facebook和亚马逊跟踪FirePhone和FacebookHome交互模型的一个重要原因。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想出在整个技术栈的门级(控制主屏幕的聚合层)找到自己存在的方法,但这些玩家不会放弃努力。Facebook现在正试图在Android和iOS之上构建一个元层,以实现应用程序内的深度链接和工作共享。Facebook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这(或更普遍的深层链接)是否必须由普通所有者设置?(还有搜索和链接业务)亚马逊接下来会做什么?可穿戴设备-云和消息传递的端点最后一个问题是可穿戴设备。至少目前,可穿戴设备是云服务的终端节点,但智能手表受限于屏幕尺寸,只能充当消息和通知设备。如果可穿戴技术要流行起来,它仍然需要回答更普遍的问题,即更广泛的交互模式应该是什么样子,消息和通知应该放在哪里。更进一步,像Oculus,尤其是MagicLeap这样的东西也有可能对流行的交互模型进行更根本的改变,但现在还处于早期阶段。规模,但更重要的是,现在我们大约有20亿的智能手机用户,近40亿人拥有手机,估计未来会有3.5到40亿的智能手机用户。与16亿台PC(其中一半是企业用户)相比,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智能手机消费者的数量是PC消费者的五倍,而且这些设备基本上与用户密不可分,拥有各种App和传感器,远比PC复杂。个人电脑,应该被认为是互联网连接的设备。很难描述这种变化有多大。历史上第一次,科技行业向地球上除大公司或中产阶级以外的4/5的成年人出售产品——卖给没有水或电的人,让人们省下香烟的钱来为社会做出贡献移动。这意味着复杂性在三个方面加速了:从中产阶级家庭到每个人,从PC到移动设备,从20年前的网络浏览器、鼠标和键盘的简单模型到复杂的多层设备,一切都在不断变化。这就是乐趣所在。【本文编译自:ben-evan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