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尤里:大公司?小公司?我的经验和建议

时间:2023-03-18 19:59:35 科技观察

是在大公司工作好还是在小公司工作好?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没有最终答案。大家凑热闹吧,我就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开始在小公司工作。那时,我刚毕业,进入了一家小型创业公司,对工作没有任何概念。虽然今天想起来,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有各种各样的不足,但我还是很珍惜那段经历。主要是我虽然在创业公司,但还是接受了比较好的专业培训。当时我的两个领导都是清华毕业的,都在搜狐工作过。他们是经验丰富的IT人员。所以在工作的头两个月里,我几乎每天都在批评中度过。虽然在学校写了一些程序很认真,但还是天天被批评,因为学生写的程序远远达不到生产系统要求的工业水平。好在我当时脸皮厚,被批评了也赶紧改了,根本没有想太多。就这样过了两个月,总算少了点批评。当然,另一方面,因为我受到的批评是“为物不为人”,所以我从来没有过“人格被否定”的坏感觉。我从事第一份工作已经一年多了。最大的收获是,在领导的不断严厉批评下,我对“实际生产环境中需要什么程序”有了深刻的认识,其次,对不断批评“关于事情而不是人”可以创造追求专业进步的价值。现在回过头来看,即使很多人进入大公司,受到各种规则的约束,也未必能理解这些约束的意义;员工很可能不会获得太多,反而会受到负面影响。后来去了一家大公司,很有可能在美国上市,但最后没有成功,终于在几年前上市了。进入大公司的第一感觉就是资源丰富。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服务器短缺再也不会出现了。另一种感觉是视野开阔了,因为高手多了。深深记得有一次快下班的时候,一个同事路过我站的时候看了一眼,说:“你的vim怎么是无色的?”然后他拿起键盘,飞快的输入了一连串的命令。之后,我的vim有一个语法高亮标记。后来我查看了他的操作记录,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再问同事,原来是组里的资深科学家帮我设置了语法高亮。原来技术牛逼的人也可以这么平易近人,这也突破了我的想象。中国有句古话叫“言传身教”,我一直觉得“言传身教”很重要,以无声却强大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认识。以前在小公司的时候,因为业务领先,行政、人事、财务都没有那么规范。老板只挑“靠谱”的人,程序员上班也不是那么顺利,一般都是我“动手”。态度。但是到了大公司,行政、人事、财务等都要规范很多,让人真正知道什么是“专业化”。也学会了尊重和重视行政、人事、财务等支持部门的工作,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受益匪浅。如果我没有去一家大公司,我想我不会意识到这一点。后来,我也有过一段在“大公司”工作的经历,也就是2010年加入盛大创新院——如果说是“大公司”的话。现在创新院已经解散,过去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我只想说一件事,就是深感文化的重要性。进入创新院的第一年,我很欣赏这里的环境和文化,后来也被大家怀念。然而,在迅速扩张之后,团队成员在短时间内翻了一番甚至三倍,这对原有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甚至毁灭性的影响。以前不太明白为什么大公司要有一个部门负责企业文化。经过这次经历,我才真正明白。企业文化的背后是行为准则,是做事的原则,核心价值观是大家认可的,推崇的,否定的,排斥的。一个企业到了一定规模,不能仅仅靠大家的默契来维持,而应该不断塑造企业文化,强化这种价值观,否则很容易分崩离析。在我看来,很多小公司可以迅速成长到一定规模,然后分崩离析。价值观不统一是重要原因之一。离开盛大创新院后,我选择进入广州一家创业公司带领技术团队,也算是“小公司”的工作经历。其实,当我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我是很不安的。我以前在一个技术特别好的团队工作,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这一次,工作环境,无论是团队还是制度,都超出了我的底线。我不知道。我可以自己处理吗?尤其是在发现广州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基本都是网易和腾讯招聘后,更是郁闷。当时刚好参与了《程序员的职业素养》的翻译,其中有一章提到“团队要有凝聚力”,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除非你钻研前沿的科学项目,否则一个由素质好、工作靠谱的程序员组成的有凝聚力的团队,也能产出高生产力,做出好的产品。尤其令我欣慰的是,这段工作经历也成为了很多同事怀念的对象——虽然作为组长,我需要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在大公司和小公司工作过后,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纠结于“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人,大多来自于在大公司有一定工作经验,面临着去小公司挑战的人公司。只见很多人没能快速落地,反而很快就死了。如果你正面临这样的情况,我有一些建议。最后,在大公司,往往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在小公司,往往需要解决抽象问题。在大公司,你需要关心的往往是一个比较具体的指标,比如“搜索时效提升20%”,而小公司往往需要解决“在各方面问题很多的前提下”资源有限,每个环节分配多少资源,顺序如何安排,才能保证业务增长。解决前者需要技术能力,而解决后者则需要细心思考,而且往往需要创造性地发明解决方案。推进“从乱到治”的过程。小公司往往是生存导向和业务导向,流程和规范相对落后,公司的流程规范必须始终适应公司的具体情况。如果你照抄各种生搬硬套的流程规范,可能会危及你的生存,所以要能容忍“乱”的环境,另一方面,如果公司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还是没有流程规范,这必然不能持续发展,所以需要一个“由乱到治”的过程,这也涉及到前面的问题:什么时候开始这个过程“转乱为治”,会分几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进行到什么程度,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第三,小公司要有界限感,但不能在工作中严格遵守自己的标准。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小公司的领导,用我的话来说,你必须“既是父亲又是母亲”。气氛。抱着“这个问题应该由人事来处理”、“那个问题是行政问题”的态度,很可能最后什么都做不了。因为问题是自然产生的,而不是按部门或界限出现的。如果凡事讲究界限,很多问题就不能及时解决。但如果没有界限感,大家的合作就会出现问题。我推荐的做法是,当界线那边的势力够专业够强大的时候,你就可以放心的把事情交出来,否则还是自己多走几步比较稳妥。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小公司工作,一定要有特别敏锐的人情味。我见过很多大公司的人,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都没有问题,但还是不能适应小公司的工作环境,就是因为对人不够敏感。前面说过,小公司不太可能有专业的人事和行政来帮你,所以很多事情只能靠你自己来做。而且,小公司成长起来的时候,人和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即使你有足够的理由拒绝前任员工,你也无法准确衡量另一名员工对公司的影响。另一方面,小公司往往人手不足,业务发展迅速。因此,需要准确判断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成长潜力,提前做好安排。退一步说,即使公司人手充足,你还是要考虑进来的人会不会影响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观。要知道,在小公司里,通常没有企业文化部门帮你打理这些事情。原文链接:http://www.luanxiang.org/blog/archives/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