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心化系统依赖于对中心组织的信任,而区块链系统依赖于对算法的信任。区块链最具想象力的场景:数据,数据,还是数据!包括解决数据确权问题、数据流通问题、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如果说区块链是数据流通的核心动脉,那么动脉上各种物联网、边缘计算、可信环境等的组合。2009年1月3日,中本聪推出比特币,区块链走上历史舞台。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伴随着比特币和各种数字货币的创富神话,区块链这个词及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共识机制等核心特性也逐渐为大家所熟知。十年后的2019年10月24日,在这个属于程序员的节日里,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议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区块链技术发展和产业创新。区块链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9-2017野蛮生长2017-2019震荡分化2019-至今区块链新时代中期的两个关键时间节点,一个是七部委2017年9月《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发表,另一篇是2019年的“1024讲话”,前者促使国内公链团队将重心转移到海外,后者则将联盟链推上了国内舞台的中央。本文关注的是以“1024演讲”之后的联盟链为代表的“新时代”区块链。“InMathWeTrust”本质上说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账本。通过专门设计的共识算法和通信机制,确保所有节点的数据真实、完整、一致、不可篡改、可追溯。因此,区块链是一种可以在多个主体之间建立数据共识的技术,每一个写入区块链网络的数据都受到所有网络成员的认可和监督。区块链上可以设置各种智能合约,每个节点可以约定相应的业务逻辑,并在业务条件满足时自动执行这些合约,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保证相关结果在任何一个节点上所有一致和可信。传统的中心化系统依赖于对中央机构的信任,而区块链系统依赖于对算法的信任,也就是张首晟博士所说的“InMathWeTrust”。不同于我们日常习惯的中心化系统,区块链带来的是分布式系统。传统的中心化系统大多是按功能划分的。系统内的交互是非常高效的,但是跨系统的交互会比较低效,因为主体与主体之间没有可信的认证机制。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我们每天需要开具的各种证件和印章,且不说这些证件和印章的真伪和验证真伪的成本,光是在不同主体之间运行这个过程就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费力的事情(信任成本极高)。分布式系统打破了传统的功能划分,重塑为业务驱动的系统。每个场景都涉及多个功能主题。每个主体作为一个节点加入,节点之间通过算法建立共识。共识的背后是信任成本的大幅降低。这个分布式系统的底层核心技术就是区块链。但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分布式并不是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出现后,大家都在思考场景,期待找到区块链的“杀手级”应用。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尝试,比如溯源、存证、供应链金融、司法、对账等,有些场景天生适合,有些场景也有画蛇添足之嫌。但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用锤子找钉子是必然的过程。那么在我们看来,区块链最具想象力的场景是什么?数据,数据,数据!2019年10月,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2020年4月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更是让数据成为与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还明确提出推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提升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培育数据交易市场。从制度层面,晨山一直将“数据驱动的工业互联网”作为我们投资的主题。如何让数据推动行业进步,发挥更大价值,是我们持续思考的问题。数据行业的现状是,有价值的数据分散在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孤岛中,难以交换和流通。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归属不明,数据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为了使数据的价值最大化,需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而区块链可能是最合适的技术方案。01解决数据权限验证问题由于数据容易复制,数据权限验证问题长期以来一直难以解决。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很难判断网上随便一张图片是属于谁的。区块链独特的共识和通信机制,意味着每个参与节点都可以明确具体数据的权属关系,数据是谁上传的,权属关系是什么。这已在所有节点之间达成共识。所以当一张图片上传到区块链网络后,它的所有权就得到了各方的认可。02解决数据流通问题确权后,存在流通问题。区块链的数据结构决定了它的可追溯性,数据的任何复制、使用、流转都可追溯。原始数据的拥有者可以通过签名等一系列链上技术手段牢牢掌握数据的任意处置权。03解决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最后,区块链还可以解决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随着数据的确权和可信流动,数据泄露的问题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未来所有与隐私数据相关的数据行为都需要所有者的秘钥授权。同时结合隐私计算和各种加密技术,在区块链上实现加密数据交互、可控匿名等一系列安全和隐私保护功能。同时,随着区块链网络的不断壮大和节点数量的增加,区块链网络本身也会越来越健壮,其安全性能也会越来越强。数据只有在收集时才有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政策层面强调加强数据融合,培育数据交易市场。可以说,区块链为数据集成交易提供了基础。通过区块链可以充分组织未来世界的数据场景,构建数据存储、确权、传输、使用、保护的底层基础设施。在这个基础设施之上,我们现在的业务场景都将被重构。01消除数据孤岛一是消除被动数据孤岛,打通大量数据。现在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部门内部都建设了很多IT系统,但是他们之间的数据还没有打通。很多时候,城市大脑和数据中心的启动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区块链可以用相对较小的成本和更轻量级的部署来突破这些被动产生的孤岛。在打通孤岛的基础上,数据的归属将面临彻底的梳理。当然,这需要相关政策的配合。02形成数据能力平台和交易平台在数据连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和特点,基于区块链形成一些或大或小的数据平台,各主体共同参与维护,实现数据化。快速流动。同时,数据交易平台也会出现,个人数据和一些高价值的企业数据都可以进行交易。这些平台构成了数字社会的基础。03业务场景驱动的扁平化社会在数据能力平台的基础上,各种业务场景将大量基于智能合约进行重构,原子化趋势更加明显,尤其是涉及跨主体协作的业务。前文提到,以区块链为代表的分布式系统以场景为特征。我们会更关注业务本身,不需要关心这些业务需要处理哪些部门,需要遵循哪些流程。大量查询、证明等简单的业务场景完全可以被智能合约替代,更复杂的业务流程也可以因为信任成本的降低而变得更简单、更清晰。04数字主权货币:GameChanger数字主权货币(DCEP)可能成为GameChanger。区块链曾经被称为价值网络,因为它可以传递信任。在DCEP出现之前,区块链的高速公路主要跑在数据上。随着DCEP的出现,这条路将在未来开始运行。各种数字资产。2020年10月,央行在深圳测试首批数字货币红包。领取红包的市民可在指定商户消费,未使用的数字货币将在有效期后提取。这是DCEP的一个关键特征:有条件支付。当满足某些条件时,DCEP将成为可流通的真实货币。未来的数字货币将是一种可编程的货币,结合智能合约,在区块链的可信价值网络上,可以说DCEP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三种潜在的商业模式由于区块链是基础设施级技术,因此存在三种潜在的商业模式:“付费修路”、“免费修路、付费使用”和“合同路边服务区”。01收费修路的模式最好理解,赚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钱。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将区块链纳入新基建范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区块链领域大部分还处于铺路搭桥的阶段。因此,这也是各个区块链公司关注的焦点。做事。02收费的模式需要强大的行业号召力,让大家愿意把数据放到你的平台上,赚取数据流通的钱。每一次数据调用都可以收取通行费,随着网络效应的不断积累,规模和体量可能呈指数级增长。03服务区的模式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很容易理解,在修路之前,服务区是没有生意的。但也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代码审查、安全、智能合约审查等安全服务,还是跨链、合约编写与部署、低代码合约平台等底层服务,都与建设的推进和数据流量的增加将创造巨大的需求。另外,区块链解决了数据在链上的可信流通。如何在上链前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需要结合其他技术,比如物联网。如果说区块链是数据流通的核心动脉,那么各种物联网、边缘计算、可信环境等的组合就是链条动脉。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块链是我们为数不多的没有被世界顶尖水平甩在身后的新兴技术之一,甚至在某些领域,我们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用十年的望远镜看这条赛道,我们认为区块链将是一个基础设施层面的机会,或许可以与云计算相媲美。我们看好的投资机会在区块链领域,我们正在寻找两类投资机会:一是项目可以被大量复制的机会。复制;一类是具有明显网络效应的项目,或者边界可以不断扩展的项目。无论是新节点的加入,还是旧节点的升级维护,都会有大量的高频需求。当然,这两类机会是基于同一个前提,即核心的生产和业务场景必须被区块链产品切入,无论是业务本身还是整个系统都在不断快速迭代。区块链不是一种单次突破就能提高效率的技术。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理念和方法论: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更好地在不同主体之间建立更高效的协作关系。我们要找的是以区块链为切入点,能够借力数字化转型和业务流程再造的场景,在IT技术赋能单点提效的基础上,让跨主体协同和效率更高。从70、80年代台式电脑的出现和普及,到19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再到过去的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十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IT技术是如何将我们的生产数字化的一步一步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也能体验到数据的爆发式增长,以及增长带来的数据使用和保护的困惑。现在IT技术已经到了一个新的交汇点。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单点效率,但跨学科协作的效率提升往往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如何妥善存储海量数据,成为每个政府和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个人对数据和隐私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我们期望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数据都将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数据的流通和使用也将在一个完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区块链是构建这样一个理想的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