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起诉中兴,仅用5天时间就迎来德国首胜。这个速度让被告中兴始料未及。本月2日,德国汉堡地方法院发布临时禁令,禁止中兴通讯提供、营销或拥有具有特定商标和设计的USB调制解调器。该禁令的颁布日期距华为起诉仅5天。然而,华为在10天后才公布消息,显示出对同城对手的“克制反击”。中兴随后紧急发布公告称,德国的禁令不会影响中兴的运营。不过,外媒评论此案称,德国法院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作出裁决,说明中兴的侵权事实已经非常清楚。目前,华为还在等待法国和匈牙利的诉讼结果。此前工信部的调解并未奏效——华为的理由是尊重知识产权,依法办事。显然,华为希望通过诉讼赢得美国监管机构的信任;另一方面,它也想告别被提及已久的“中国”概念。5月2日,德国汉堡地方法院发布临时禁令,禁止中兴通讯提供、营销或拥有具有特定商标和设计的USB调制解调器。华为在德国首次战胜中兴。据市场人士透露,华为已致函欧洲拥有中兴通讯标识有问题USB调制解调器的经销商,要求他们停止销售。中兴回应称,早在华为2009年向欧盟申请商标注册之前,它就已经停止使用该商标。而且,RoHS既不是某家公司的“特殊”环保标识,也不是某某“某某公司”的标识。公司本身的产品”。华为立即反驳称,“与中兴通讯的说法相反,中兴通讯并未停止在其产品上使用相关商标。”“对于德国法院的临时禁令,中兴表示这只是临时措施,临时禁令不能阻碍中兴在欧洲的扩张,不会影响中兴的经营状况。”临时禁令不是法院的决定。单方面向法院申请后即可获得。这是诉讼前的临时措施。到底是否侵权,还需要等待法院的最终判决。”外媒评论称,德国法院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作出裁决,可见中兴的侵权行为十分明显。从被举报禁令发布的时间来看,华为应该早于知晓此事。几天前,但没有主动宣布。这或许也是对工信部调解的让步——华为于4月28日分别在德国、法国和匈牙利对中兴提起法律诉讼,指控其侵犯华为一系列与数据卡相关的专利和商标,以及LTE技术。工信部介入,希望双方握手言和,华为却执意要捍卫自己的专利权。华为的阴谋:未来潜在的入侵者华为和中兴将被阻止在行业中竞争,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曾表示,“本质上,我们(中兴华为)从开始到现在已经竞争了20多年。”两家公司的同质化竞争只是时间问题。4月28日,华为在德国、法国和匈牙利起诉中兴通讯,指控其在数据存储卡和高速移动互联网技术方面侵犯专利和商标权。“市场充斥着各种挤压竞争,我们尊重同行,尊重任何对手,但我们不会害怕任何来自背后的挑衅,我们只能反击。”20小时后,中兴发表声明称已在中国提起诉讼,起诉华为侵犯其LTE专利。中国两大通信设备制造商之间的“中国战争”打响。易观国际董事长兼CEO于洋认为,华为打这场官司的目的不是喝醉酒,而是为了取信于美国监管机构,增加信任度,从而与中兴划清界限。一方面,华为进军欧美仍存在政治上的反对。华为通过起诉中兴,似乎有意透露出两个信号:中国的通信设备企业并非在政府主导下“铁板一块”;华为等企业越来越强调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和专利,依法办事。这两个信号无疑有助于华为赢得美国监管机构的信任,赢得美国市场。另一方面,华为似乎也想借官司与中兴“划清界限”。多年来,中兴与华为一直被标榜为“难兄难弟”。在行业和舆论的背景下,它们仍然是捆绑在一起的“中国制造商”,被国际市场贴上“政府支持企业”和“低成本企业”的标签。”、“低价”、“技术追随者”等标签。华为希望中兴的诉讼成为其松绑的契机,从而更清晰地传达其个性化的企业形象。最重要的是,对于中兴和华为这样的设备制造商,传统的航母化业务已经面临增长极限的天花板,为了这块有限的蛋糕,设备商们寸土不让,刺刀都红了。“华为已经从市场入侵者变成了市场占有者,而中兴则是未来潜在的入侵者。”长江证券分析师金学祥认为,一直是“入侵者”的华为,对中兴的警惕程度比以往更高,这也是华为发起诉讼的重要原因。【编辑推荐】被低估的华为终端不同于苹果10月的“创新者”,华为进军手机操作系统市场。“第五名”中兴手机:高端智能手机产品+自主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