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中国将使用新国际单位制:计量进入量子时代,中国将开始使用新修订的国际单位制,届时计量单位将更加精确。为抓住这一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我国将加强计量量化战略研究,制定量化时代中国计量2020-2035年发展新规划。上个月,在国际度量衡大会召开的第26届国际度量衡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53个成员国一致投票通过了关于“修订国际单位制(SI)”的第1号决议。根据决议,质量单位“千克”、电流单位“安培”、温度单位“开尔文”、物质数量单位“摩尔”等四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的定义,将由常数定义,将于明年世界计量日-5月20日生效。加上之前对时间单位“秒”、长度单位“米”和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的重新定义,至此,国际计量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全部由常数定义。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指出,新定义用自然界中不变的“常数”代替了物理原物,保证了国际单位制的长期稳定;“定义常数”不受时间、空间和人为因素的限制。国际单位制的客观通用性得到保证。新定义可在任意量程内重现,保证了国际单位制的全量程精度;新定义不受复制方法的限制,保证了国际单位制的未来适用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计量司司长谢军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国际单位制改为物理计量的历史性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人类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中。“从表面上看这种变化,你可能感受不到变化,”谢军说,“就像我们把房子换成了更坚固的地基,不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实际上,‘重生’的变化已经发生。”谢军介绍,我国国际公认的校准计量能力已跃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生效后,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改变国际计量体系和现有计量方式。一是实现量值传递溯源链条扁平化,使量值溯源链条更短、速度更快,计量结果更准确、更稳定。一号决议实施后,通过嵌入芯片级量子测量基准,可以更精准地控制产品制造全过程,有力支持流程再造、节能减排和质量提升。这将为当前全球正在进行的以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插上“翅膀”。二是催生新的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集成多参数、高精度的芯片级综合测量,无环境干扰、无需校准的实时测量将成为可能,测量仪器形态将得到全面创新。这将为我国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建设工业制造强国带来新的机遇。第三,量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将使测量基准能够随时随地重现。通俗地说,我们将能够在生产和生活中直接应用最准确的“尺子”。无处不在的精准测量将直接促进市场公平交易、实现精准医疗、改善环保节能等,造福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