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随着8大节点、10大数据中心集群的建成,“东数字西计算”工程正式启动。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底层支撑,自然而然地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需要看到的是,为数字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数据中心,现阶段仍无法摆脱高能耗的属性,其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惊人”。因此,在全行业推进碳中和的过程中,数据中心义不容辞,“模块化”的建设方式可以为数据中心建设层面碳中和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数据中心规模化、集约化已成为大势所趋。早在2018年9月26日,北京市政府就出台了《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8年版)》规定,“禁止在全市新建、扩建互联网数据服务、信息处理、存储支撑服务中心。(PUE低于1.4的除外),北京中心城区和副中心禁止新建和扩建”;分为“适宜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即,上海市中环以内地区)不得新建IDC项目;广东省2020年9月1日实施的《广东省5G基站和数据中心总体布局规划(2021—2025年)》规定,“广州、深圳原则上只能新建中型及以下数据中心,全省新建超大型、大型、中型数据中心原则上按9个数据中心集群布局。”……从相关政策不难看出,在未来,北京、上海、广州拿下一线城市将进一步收紧数据中心市场,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准入门槛。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宁夏,甘肃,贵州欧州等地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文《关于促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宁夏枢纽建设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要“构建新型算力体系,打造一流数据中心集群”;布局新建超大型、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甘肃省政府下发的《关于支持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建设运营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建立统一的计算资源监控、部署、管理和运行机制,构建以青羊集群为主体的全省综合计算电源系统、打造全国算力保障基地……综上所述,我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呈现“两极分化”发展,即:一线城市边缘化、绿色化、产业资源整合优化;西部集群城市,规模化随着全球化,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科智咨询最新报告指出,在数字经济驱动下,IDC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发展三大政策引导产业向集约化、绿色化、高效化转型发展。从目前我国数据中心的发展情况不难看出,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是大势所趋。首先,数据中心的集约化建设有利于高效集中制冷系统的应用,从而提高制冷系统的效率,降低制冷能耗,进一步降低数据中心的整体PUE值;其次,集约化数据中心易于构建可再生能源、余热和储能综合能源利用系统,从而提高数据中心用电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促进数据中心绿色发展。三是集约化建设,通过资源整合和算力调度,帮助数据中心实现数据集中处理,提高数据中心上市率和算力利用率,从而减少算力资源的浪费和闲置,促进绿色算力产业的发展。模块化成为未来数据中心建设的“最佳方案”模块化数据中心是基于云计算的新一代数据中心部署形式,以应对云计算、虚拟化、集中化、高密度等服务器的发展趋势,它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基础设施与机房环境的耦合。数据中心趋于集约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数据中心集群中的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如果在建设层面能够采取“模块化”、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方式,时间将大大缩短。同时在建设期,预制模型还可以有效减少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从而在建设层面推动数据中心的碳中和进程。从现有的“模块化”模型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即:容器数据中心、微模块数据中心、仓库数据中心。集装箱数据中心集装箱数据中心是三种模块化数据中心中最早“起源”的一类,其前身可以追溯到2006年Sun的“黑匣子计划”。2006年10月,Sun提出“打包》将计算、存储和网络设备放入“容器”,针对需要快速有效部署“无人值守”数据中心的企业;2008年,IBM也推出了容器式数据中心相关产品,并在第28届Gartner数据中心大会上展示了名为“便携式模块化数据中心(PortableModularDataCenter)”的容器数据中心。在互联网数据大爆发的时代,容器数据中心以其部署快、建设成本低的特点再次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用户对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蓬勃,容器化数据中心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部署的特点,优势明显。放眼全国,容器数据中心已有很多成熟的应用案例。浩运长盛位于宁夏中卫的宁夏一号云计算基地是大规模集装箱建设的标杆案例。宁夏云计算一号基地采用集装箱式建设方式,将原来需要1至2年的建设工期缩短为仅86天,大大缩短了工期。基于容器的构建方式也为数据中心提供了高度定制和灵活部署的能力。2021年,京东云为京东物流定制的集装箱数据中心将在义乌“亚洲第一”正式上线。在建设和交付方面,京东云一体机集装箱数据中心可在4-6周内完成工厂制造,2-4天内完成现场安装调试。安装位置灵活,室内外均可安装。除了快速部署的特点,容器数据中心还具有可复制性、可扩展性强等优势,在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可以大大减少碳排放。集装箱数据中心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与传统建设模式的数据中心相比,现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数据中心行业在新技术应用上相对保守,用户接受度需要更多成熟案例来提升;其次,容器数据中心“物理”层面的安全系数低于传统建设模式,背后更容易受到“物理”层面的威胁(如不法分子入侵、自然灾害等)。);第三,目前容器数据中心还处于发展阶段,行业标准化还不够成熟。“绑定”的风险;第四,容器内部空间小,增加了整体运维的难度(这一点只能通过自动化运维、智能运维等新型运维方案的推广应用来解决。'指黑棱厂')。与集装箱数据中心相比,微模块数据中心现阶段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微模块数据中心就是将数据中心内部的设备模块化,像搭“乐高”一样通过“拼接”的方式拼装起来。微模块数据中心主要由机柜、封闭通道、供配电系统、制冷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综合布线和消防系统等组成。微模块数据中心具有快速部署、节能高效、简单可靠等特点。用户可根据负载情况动态调整负载所需的供电和制冷量,避免制冷和供电的浪费,实现IT设备和机房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联动管理和精细化运营,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运营管理的高效促进了数据中心的节能减排。除了降低成本的优势,随着微模块产品标准化进程的推进,还可以实现数据中心的“解耦”,让模块之间没有循环依赖,业务之间的依赖模块可以被解除。现阶段,包括浪潮、华为、京东云在内的众多IDC行业上下游企业都结合自身优势推出了相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京东云近日发布了全新的微模块数据中心。微模块数据中心包括配电、暖通、消防、监控、综合布线、机柜、密闭通道等功能模块,允许用户根据负载情况动态调整负载所需的电源。和制冷量,实现IT设备和机房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联动管理和精细化运营,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华为也在近期发布了全新的模块化产品——智能微模块6.0和小型锂电池UPS解决方案。浪潮专注于整机柜的研发,以及整机柜的标准化和开源推广……众多设备供应商的产品布局立足于自身擅长的领域,推进模块化应用在数据中心。从现阶段来看,用户对模块化的接受度要高于容器数据中心。毕竟微模块的方式并没有省去机房大楼的土建。与集装箱数据中心相比,从物理层面更安全,建设周期比传统数据中心更短。在笔者看来,微模块的建设形式将成为未来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建设的主流模式。就规模而言,仓库式数据中心恰好介于容器数据中心和微模块数据中心之间。通常1-2层的建筑结构采用微型模块或集装箱的形式建造,施工周期短。通常为12至18个月。仓储式数据中心主要利用建成的厂房、仓库等建筑物进行内部改造后部署数据中心。仓储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可以将客户闲置的仓库和工厂转变为数据中心,帮助客户降低投资成本,缩短交货周期,加快产品上市时间。仓库式数据中心的缺点也很明显——耐用性差,多用于中小型数据中心,不太适用于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毕竟废弃的工厂大建适合的地方和各方面都不适合。容易找)。综上所述,现阶段模块化数据中心的建设方式主要有集装箱式、微模块式和存储式。整体来看,现阶段微模块数据中心的应用最为成熟,用户接受度最高,应用最广泛。无论是集装箱式数据中心还是微模块数据中心,都还处于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整个产业链还处于“萌芽”阶段,方兴未艾。现阶段模块化数据中心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数据中心各模块定制化程度较高,标准化程度不够。许多模块化数据中心产品只需要使用特定制造商的硬件或解决方案。很容易被一个或几个厂商高度绑定。这也需要市场的发展和标准化的推进。其次,用户接受度是决定模块化数据中心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数据中心行业和用户对新技术、新概念都比较保守。即便是已经在其他行业应用的成熟液冷技术,也只是近两年才在数据中心逐步推广,推广进度并不尽如人意。模块化数据中心能否经久耐用,能否在物理层面和虚拟层面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需要未来的供应商在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下功夫。在数据中心规模越来越大,部署速度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笔者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越来越多成功应用案例的落地,模块化方式凭借其快速、低成本的优势.低碳、低成本的优势必将成为未来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建设的最优方案。在今年12月底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IDC产业年度盛典(IDCC2022)上,组委会将主题定为“解码可持续发展”。专家、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我国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运维、布局发展之路。如果您对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布局有任何见解,欢迎来到大会现场,与我们共同探讨我国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布局发展之路,助力我国IDC产业向实现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