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想买一部手机,你会发现几乎每家主流厂商的产品看起来都差不多,除了logo没有太大区别。曲面屏、挖孔前置摄像头、“全”的硬件配置几乎成为了今年所有主流智能旗舰机的共同选择。系统UI和一些细微的功能差异成为用户购买手机时除了价格之外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因为整体的设计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在熄屏之后,将这几款手机正面朝上放在一起,相信很多人都分不清是哪一款了。在同质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一些智能手机企业正在尝试一些大胆的设计,它们的每一次亮相都会吸引不少眼球。近日,据外媒报道,LG旗下的旋屏手机LGWing将率先在美国市场上市,售价约为1000美元。这款手机有一个6.8英寸的主显示屏和一个4英寸的副显示屏,可以通过旋转屏幕来显示。从LG官方放出的演示视频来看,旋转屏幕的特性可以让它像任天堂3DS那样实现双屏合一操作。得益于这种“奇葩”的设计,虽然该机尚未上市,大概率也不会在国内上市,但还是引发了国内众多用户的讨论,甚至对这一创新点赞不绝口设计。不过,很多人似乎还停留在讨论阶段,并没有太大的购买意愿。差异化是小众手机ZenFone7、中兴双屏手机AxonM、索尼21:94K屏幕手机Xperia1等唯一出路。无论是LGWing、SurfaceDuo、AxonM还是Xperia1,无一例外,都采用了非常有别于主流市场风格的差异化设计方案,其中不乏因为手机业务已经边缘化。商业领域的行业巨头。虽然微软的SurfaceDuo没有具体数字,但相关报道显示,同类新机型的研发成本动辄数千万美元量级。但从以往的案例来看,这种创举能够盈利的实属难得。小众手机品牌有这样的选择也就不足为奇了。当智能手机行业高度成熟,尤其是配套供应链企业的创新往往决定行业走向时,企业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直接影响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罗永浩“人人都是供应链整合者”的说法虽然未必正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智能手机行业的竞争核心。小众手机品牌在供应链竞争中处于天然劣势。对此,相关通信行业专家向懂笔记表示:“这个很容易理解,手机品牌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规模和销量。简单来说,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客户和小客户,头部企业年出货量上亿台,而小众品牌或中小企业年出货量只有百万台,供应链企业自然会优先供应。顶级公司。此外,一些龙头公司将优先获得一些先进技术的首发权和独占期。”手机行业的现状确实如此,包括屏下指纹、超级快充、年年高通旗舰芯片,华米OV等都是首发,就连中兴高调宣传首发屏下摄像头技术被小米砍掉小米公布的第三代屏下摄像头技术,虽然中兴表示会优先量产发布,但就在正式发布前两天,小米宣布了其拥有同等技术水平的屏下摄像头产品,此举其实是在告诉外界,小米也有这样的技术,但自认为还没有达到量产商用的水平,所以主动选择推迟吧,如果不能在供应链技术上获得优先权,那些小众品牌自然无法在同质化环境中获得时间优势。都是UI层面的,没有庞大的用户群获取用户反馈,是不可能与那些拥有数亿甚至数十亿用户群的头部公司竞争的。因此,对于中小品牌来说,如果顺应市场趋势,就没有机会了。市场同质化严重,供应链话语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通过设计差异化来寻求突破就成了唯一的选择。毕竟,比起慢慢跟上市场的主流步伐,然后淹没在同质化的红海中,还不如做出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至少凭借产品的优势吸引部分用户的眼球。外观上的差异。“奇葩”设计、高边际成本无论是LG这次的旋转屏,还是之前的双屏折叠、翻转镜头、前后双屏等等,确实“奇葩”到足以吸引一大批用户在发布之初。的关注。但我们发现,很多用户只停留在关注层面,真正开始购买的人总是少之又少。这种只吹不买的尴尬局面背后,是如今的智能手机市场不再像功能机时代那样宽容。虽然用户希望看到更多设计新颖、差异化明显的产品,但这些设计对开发者和供应链并不友好,是决定最终产品用户体验的重要一环。在功能机时代,各个公司的操作系统都比较简单,用户对系统UI层面的要求也远没有今天那么高。因此,企业可以在外观设计上大胆尝试。毕竟,如果在系统软件层面没有优势,就只能靠品质、外观设计等外在因素来竞争了。但今天与以往不同,软件水平长期以来一直是各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尤其是在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谁的系统优化更好,使用更方便,功能更多,谁就能吸引更多的用户。这也是为什么MIUI长期以来一直是小米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旋屏、双屏折叠等高度差异化设计的手机产品,首先要解决的是软件适配问题。这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内部努力,第三方应用开??发商也需要配合相关产品进行软件适配。然而,要让开发商合作并不容易。一般情况下,开发者肯定会优先适配销量高、用户活跃度高的机型。而对于这些小众、高度差异化的产品,最终的产品销量可能不会很高,几十万台的销量很难打动开发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iPhone刘海屏出来后,大部分软件都需要重新适配,但因为iPhone庞大的用户群,开发者基本都选择了第一时间跟进。但对比那些小众的安卓设备,更不用说手机和平板了,为什么这两年很多公司都放弃了安卓平板?重要原因之一是销量和用户量太小,开发者不愿意研究平板适配特殊应用,很多应用都是直接移植手机应用,用户体验很差.回到旋转屏、折叠双屏等“特殊”机型,尴尬如出一辙。很多软件根本就不能很好的适配,这也就导致无法提升用户体验。一旦不能保证软件层面最基本的用户体验,用户自然不会选择它们。除了软件之外,另一个困境来自成本方面的考虑。任何行业都存在规模效应。产量和需求越高,单位成本就越低。但是,这些高度差异化的小众产品销量很低,因此量产本身的边际成本就会很高。同时,由于其特殊的设计,很多零部件需要定制,这些定制零部件的成本远高于供应链上的公模和标配产品。这也是为什么魅族等一些小众品牌会因为黄章在每次发布会上的坚持,特别提到哪些部件会高价定制。这些尴尬的局面导致了很多看似创新的产品,最终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相关案例,我们也可以参考魅族史上最失败的机型Pro7。显然,正是因为有这些束缚,很多手机企业都不愿意进行创新尝试,尤其是那些没有足够资金的中小企业。当然,野外“吃螃蟹的人”还是不少。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公司在不断地进行这种高成本的创新尝试。无论是LG、微软、中兴、华硕、索尼,在智能手机之外都有自己的产品。支柱产业。这些公司本身也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智能手机业务的这种尝试。遗憾的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尝试的成功率都很低。真正成功的差异化设计,需要依靠一款产品来引领整个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就像当初的iPhone一马当先。电容触摸屏和多点触控技术,还是小米MIX引发了全面屏风潮。但即便是在MIX诞生之初,小米就因为CDD等问题与谷歌进行了非常艰难的谈判,几经周折终于让谷歌更改了新版安卓CDD的两项要求。这不仅为小米MIX机型带来便利,也为未来更多合作伙伴生产高宽比机型铺路。因此,真正成功的差异化设计背后,不仅是拿出旋转屏、折叠屏等“奇葩”设计,更需要从硬件到软件等各个方面的创新。然后再加上一点点运气,企业就可以让消费者甚至朋友认可他们的创新并选择跟进。结语自2007年第一代iPhone的发布引领行业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以来,真正能够改变行业格局的创新设计只有iPhone的Home键和小米MIX的全面屏。但是,对于LG、微软、中兴等手机业务被边缘化的大厂来说,5G时代的到来,让他们很难放弃智能手机业务,想走就靠跟风是没有意义的。摆在桌面上,取得突破——只有通过这些创新措施不断试错,我们才有机会成为下一个iPhone。虽然这个过程代价高昂,但他们只能坚持。作为消费者,我们很高兴看到这些不同的设计不断涌现,尽管它们不太可能具有革命性,而且我们也几乎不会购买它们。因为只有他们一直存在,才能让这个沉闷的市场保持这么一丝的新鲜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