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94岁老人被捡到人脸识别”“戴头盔躲避人脸识别”等事件的发生,人脸识别频频上热搜,技术问题虐待引起了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也有传言“悄悄出动”:人脸识别系统,任何机构想安装都可以?戴口罩无法进行人脸识别?在手机银行设置人脸识别功能会增加银行卡被盗的风险……这些说法是真是假?谣言一:人脸识别系统可以被任何机构安装。真相:需要遵守相关规定,不能想装就装。如今,人脸识别技术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场景,购物、签到、开锁、出行,甚至在一些地方都离不开领厕纸。随着人脸识别系统的日益普及,我们也逐渐习惯了“潜伏”在身边的摄像头,但这种设备真的可以被任何组织安装吗?“虽然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未禁止在消费领域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但有关文件已强调信息收集必须‘合法、正当、必要’,并需征得当事人同意;使用个人信息必须确保安全,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当个人信息受到侵害时,侵权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攻防研究所所长闫怀志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机构在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获取个人信息时,应该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而不是装就能装。”“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通用技术,可以应用于不同的行业或领域。”闫怀志认为,正是由于这一技术特点,很多机构打着视频监控的名义,先通过架设摄像头获取人脸信息,然后在未经当事人许可的情况下,利用后台运行的系统采集人脸信息担心的。在某些情况下进行人脸识别,甚至利用人脸识别获得的身份信息进一步实现网络空间的个人数字肖像,可能构成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侵犯。谣言二:戴口罩无法进行人脸识别真相:相关识别设备已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投入使用。如今,大多数人出门都习惯戴口罩。不过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必须摘下口罩,才能顺利通过人脸识别。真的有那么麻烦吗?“佩戴口罩、帽子、墨镜等物品确实会降低人脸识别的准确率,但从技术上来说也不是没有办法。”闫怀志认为,从技术角度来说,人脸识别可以通过结合人脸的全局和局部特征,辅以未被遮挡部分的3D数据进行3D人脸识别。此外,据介绍,为了适配在疫情防控信息化管理中,人脸识别测温机已经在不同场合、多地使用,即使被测人员佩戴口罩,该设备也能完成人脸识别。比如在现场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智能防疫安检门即使在监控对象化妆、戴眼镜、戴口罩等情况下,也能依靠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测温人脸识别。谣言三:设置人脸识别会增加银行卡被盗风险真相:支付场景识别准确率极高,刷卡难目前,不少手机银行都支持“刷脸”转账。有人担心这种设置会增加银行卡被盗的可能性。这种担心有必要吗?“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通常包括消费和安防两大类。消费场景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准确性要求极高,涉及手机银行“刷脸”支付的场景识别率通常在99.99%以上,使得别人很难盗刷。”闫怀志说,“同时,除了人脸识别,要在手机银行完成转账,还需要手机号、密码等信息。这些信息构建了一个更加安全的系统。”网络支付保护网。因此,手机银行人脸识别的安全性很高,用户无需过分担心。”谣言四:现有技术无法识别“整形脸”真相:整形可以识别毁容,但不能识别.有传言称人脸识别技术无法识别整容后的人脸。这是真的?“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已经达到了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的标准,简单的整形、化妆等常见的识别问题早已被攻克,机器系统的识别能力已经超越了人类。因此,识别是否整容后能不能实现,要看整容后五官的变化程度,如果只是单纯的美容整形,比如隆鼻、缩下巴、割双眼皮,现在的技术可以做到“实现准确识别;但如果是因意外导致大面积毁容,人脸识别将无能为力。”闫怀志说。延伸阅读拿起法律武器保护随时可能“丢失”的人脸随着普及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与其他个人信息一样,人们开始担心人脸信息的泄露。因为一旦泄露,不可逆转。“刷脸”时代,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脸”?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闫怀志介绍,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或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验证主体身份。其中,人脸识别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历经半个世纪,已成为计算机视觉和生物识别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热点之一。其技术原理是利用多种测量方法和技术对人脸进行扫描,以识别或验证图像或视频中主体的身份。一个实用的人脸识别系统通常由人脸检测、人脸对齐、人脸表示和人脸匹配等模块组成。传统的人脸识别方法严重依赖人工设计的识别特征和机器学习技术。近年来更新的人脸识别技术主要采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闫怀志认为,由于人脸识别采用非接触式采集、非感应式识别技术,个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采集人脸信息。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数据与个人基因数据、健康数据一样,属于特殊类型的个人信息,需要特殊保护。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民法典》《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数据安全法(草案)》等都对包括公民面部信息在内的个人信息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闫怀志还表示,技术本身是中立的、无辜的,但技术的使用应该在一定的规则和范围内。保护人脸、指纹等隐私数据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单靠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个人也应该加强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在自己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按照‘最低限度原则’向外界提供所需信息。如果发现个人信息被恶意使用或泄露,他们应该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燕怀志提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