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手机新品发布即将结束。这几个月,各大厂商轮番加入战局,保持着月月出新机的节奏,惊喜不断。消费者也收获了一长串5G旗舰机选择清单。但与此同时,小厂商的存在感也越来越稀薄。如今,每当走进一家线下手机店,店内显眼的位置总是被“华米OV屏”等占据,小品牌只能占据一角,连灯光都显得有些昏暗。尤其是各种手机行业报告所反映的数据,更是如此。只有前几名的公司才能出现在榜单上,而且它们的位置已经固定了很多年,而其余的品牌往往会被合并并放在“其他(Others)”一栏中。小厂逐渐被消费者遗忘,即使它们并没有真正消失。留给“他者”的市场还有多少?中国手机市场的倒金字塔结构越来越明显。早在2017年底,TOP5品牌就已经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两年多过去了,这种局面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更糟。根据IDC、Counterpoint等分析机构的报告,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排名前五的手机厂商已经拿下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即便是因为疫情,今年一季度手机厂商的出货量同比有所下滑,但数据显示,头部厂商的市场份额变化不大,只是部分“他者”阵营,已经从两三年前的10%-15%缩水到现在的7-8%,个别报道给出的数字甚至不到4%。大厂和小厂的差距也在拉大。根据Counterpoint给出的2019年全球手机市场出货量数据,目前只有三星、苹果、华为、小米、OPPO和vivo这6家厂商年出货量超过1亿台。至于排名靠后的联想、LG等,数码高位跳水普遍跌至20-3000万的水平。中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没有一家厂商能够顺利进入这一行列。将范围缩小到国内市场,根据CINNOResearch给出的2019年数据,排名前三的华为(含荣耀)、vivo(含IQOO)、OPPO(含realme)出货量合计占比已达73.6%总数。%。排名前5的厂商与后来被归入“其他”阵营的厂商的比例也存在巨大差距,短时间内几乎难以与他们相提并论。说到5G,两年前我们说5G对于小厂商来说会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但是在现阶段,5G不仅带来更快的网速,还会带来更高的产品价格和套餐资费,再加上影响受疫情影响,真正的5G换机潮到来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据IDC统计,仅华为一家就占据了中国5G手机份额的一半以上,2-4家玩家合计获得了40%以上的市场份额。那些中小厂商的机会还是很小的。大品牌的实力让小厂商很难了解到手机行业已经高度成熟。一个明显的现象是,手机企业很难对手机企业产品的外观和配置进行创新。区别可能仅在于品牌标志的不同。但差异化仍然是产品最重要的部分。事实上,市场上领先的手机制造商仍然可以拿出自己的东西。最好的证明,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他们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比如OPPO、vivo,过去以营销为主,很少谈参数,现在在新技术的应用上非常积极。去年vivo选择量产瀑布屏,OPPO相继推出潜望式摄影、120Hz高刷新屏、40W无线充电等技术,面向媒体的技术交流会也逐渐增多。在差异化这件事上走得更远的是华为。除了麒麟芯片,华为在摄像头上长期寻求与索尼的定制设计,如今已成为华为旗舰机最重要的差异化卖点;而EMUI建立的多设备协同生态,或者折叠屏的量产,更是凸显了其在生产和技术上的实力。押注新技术实际上是一场赌博。巨大的体量决定了各大厂商有更多试错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在消费市场进行屏幕指纹、瀑布屏、折叠屏或潜望式摄像头等新技术。技术实验,看能否激发新的用户需求。但对于小厂来说,贸然尝试新技术很可能会变成弄巧成拙的行为。尺寸优势不止于此。像高通芯片这种人人都能用的新技术,在与供应商的谈判中,依然能够获得更大的话语权,比小厂更早、更大量地拿到元器件。元器件,这种情况在业内并不少见。以小米10为例。虽然它不是唯一搭载骁龙865芯片的旗舰手机,但较早的上市时间让它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间接成为今年新一批的5G手机。旗舰机的“对比参考”。即便是不太划算的3999元价格,在经过多轮竞品比价后,也表现出一定的合理性,让消费者先观望再多回头看几眼。不过魅族最近才推出自家的865旗舰,上市时间比很多大厂都要晚,但配置规格上相差不大。最终只能靠压价来谋取竞争力;联想的摩托罗拉Edge+新旗舰直接放弃了在中国上市的计划;至于像坚果这样的智能手机,首款5G手机很可能要等到今年下半年。可以说,在这样一个比拼规模和技术实力的市场中,小手机厂商已经很难在供应链端围绕新技术和大厂商争夺资源。对于曾经的厂商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手机规模无法增长,小厂商似乎也有余力进军其他领域。尤其是在当前火爆的IoT领域,各大厂商可以开发与手机强联动的设备,比如智能手表、TWS耳机,甚至电视,或者与其他第三方家电品牌合作,进一步增加用户粘性。相比之下,小厂由于人力或资金问题,仍然无法承担这样的初期投资,仅靠几个充电头,或者衣服、包包、手机壳等配件,只能用来维持与核心的联系但是,粉丝之间的关系很难带动和反哺手机本身的销量。小厂商的未来可能不在于取悦大众。为了追求规模化量产,几大手机厂商纷纷采取“大而广”的策略。覆盖。但没有一款产品可以取悦所有人,那些触及不到的细分领域成为了小厂的突破口。近两年经常被提及的游戏手机就是一个例子。黑鲨、努比亚红魔等品牌已经深耕这一市场。此外,高通、联发科等芯片厂商也开始推出专门针对手机的产品。面向游戏玩家的芯片证明,这个市场确实有相当大的用户群。既然只需要针对这一特定人群,就意味着游戏手机在产品和功能设计上可以更加开放。因此,这两个品牌的手机外观都偏向于硬朗。为了解决散热问题,努比亚还将散热风扇塞进了手机中,而黑鲨则选择了中置主板的结构。这种“剑斜”的尝试,基本不可能出现在各方面都均衡发展的大众旗舰手机上。其实这和几年前主打自拍的女性手机很像。它们都是为了满足小众用户而设计的。进行设计权衡。问题是单靠手游这个细分市场能否支撑两三个品牌的持续发展和生存。然而,这些小厂并不是孤军奋战。比如努比亚背靠中兴,黑鲨也和小米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免去了元器件采购、产品调试甚至售后生产等环节。为了避免顾虑,与供应链上的大工厂共享资源。这种靠大厂生存的小厂也成为手机市场竞争的新趋势。很多时候,他们深耕细分领域,既是为了避开大厂的边缘,也是为了承接母品牌原有的受众,让母品牌更好地冲击高端市场。细分领域对用户的争夺也体现在软件上,有些“Others”的品牌确实会把系统当做产品差异化,毕竟这也是“不同”的部分。比如魅族的Flyme,坚果的SmartisanOS,或者一加的“氢OS”,这些系统往往都有很强的品牌风格,也经常会有一些有趣的功能。时至今日,仍有不少“死忠粉”会因为这些定制化系统而购买小厂商的手机。其他大厂想要撬动这些持久用户并不容易。少数主导市场毕竟已经失去了变数和利益,但面对残酷的商业市场,绝对意义上的“小众”确实难以生存。如何利用自身的差异化和独特性,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或许是小手机厂商一直在苦思冥想的事情。谁能更早找到这个答案,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大厂。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