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人脸识别遍地开花,谨防数字滥用风险

时间:2023-03-16 14:31:43 科技观察

日前,这样一则新闻冲上热搜:清华大学法学院劳东彦副教授拒绝在小区安装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在大多数人眼中,人脸识别应用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不胜枚举——支付、票证验证、信息验证等,都借助人脸识别技术一举成名。既省去了掏手机、携带证件的麻烦,又简化了工作流程,缩短了作废时间。然而,老教授却选择了“逆势而上”,对人脸识别引入社会说“不”。一项天天可见的技术,怎么会触动老教授的神经呢?劳教授的反对提醒公众不要被科技的高效蒙蔽了双眼,更要警惕便利背后隐藏的威胁。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隐私泄露正成为前所未有的巨大安全隐患。由于科技的发展,以往不敏感的内容都变得私密化,以人脸信息为代表的生物识别信息尤为突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人类的经典科幻电影《黑客帝国》海报,反映了现实中科技带来的安全威胁。图片来源/网络对于任何个体而言,面孔都是区别于其他个体的重要标志,具有可识别性和独特性。当我们亲自面对其他人时,露脸是不可避免的,无法避免或无法替代。在没有人脸识别等技术介入的情况下,其他人的面孔只能以记忆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或者借助绘画、语言等方式由个体展示出来。因为这种“再现”的巨大差异和真实的面孔,它不能被复制和窃取用于其他目的。我们知道我们的身份无法被冒充。然而,在数字环境中,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正如贝克在《风险社会》中解释的那样,随着近代以后人类活动频率和范围的增加,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也大大增强,以至于风险社会成为主导由自然风险。逐渐演变为人为不确定性的支配。我们发明并使用了各种技术,但我们也受到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当面对机器(包括手机、电脑、门禁等)时,可以将摄像头记录的图像转换成机器的语言进行存储和再次表达。通过人脸识别,一串数字准确再现了人脸信息——所以,人脸信息的控制权不在我们手中,而是在机器手中,更重要的是掌握这项技术并实施人脸信息的人。控制双手。游客在上海外滩未来美术馆体验人工智能换脸。这种新兴的娱乐方式也暴露了隐私泄露的风险。图片来源/新华网那么究竟是谁控制着所有收集到的信息呢?两个重要的主体是政府和企业。在这起事件中,小区与业主有过直接接触,但小区物业只介绍使用人脸识别门禁。对于收集的个人信息,提供服务的技术方,也就是企业,才是真正有话语权的。这里暴露出两个主要缺陷。一是人脸识别系统的实施成本太低,导致权力滥用,二是科技公司的信息安全工作不透明。劳教授的抗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小区安装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的计划暂时搁置。但大多数时候,用户不得不接受“霸王条款”,强制同意或默认同意成为常态。包括大部分手机应用程序,如果您不同意其收集您的个人信息,用户根本无法使用。权利的转移,成了智能时代看似不可避免的无奈。过去,政府部门通常有权掌握这种信息,但现在几乎任何组织都可以以某种名义收集——借助科技公司提供技术服务,这种控制个人信息的权力不断下沉、社区等大量下层组织已经被数字化赋能。人脸识别不仅进入社区,还进入商场、校园……纯商业活动由于缺乏监管,赋能失控导致权力泛滥。当人脸识别技术无处不在,就意味着无数信息进入了某个数据库。下一个是什么?这些数据库的安全屏障是否牢固,是否能抵御黑客攻击,个人信息是否被贩卖……种种问题都必须要问,技术方有义务和责任向公众公开相关信息。劳教授事件虽然政府没有介入,但我们也需要对公权力保持警惕。例如,人脸识别技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公众有权知道我们的信息是否安全。火车站“刷脸”验票已成常态。图片来源/南方日报不过,像劳教授这样对技术保持警惕的人只是少数,普通人很难自觉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在商业活动中,即使考虑到相关风险的存在,大多数用户仍会为了正常享受服务而妥协条款。原因是他们缺乏对潜在危险的认识。企业作为服务提供者,既没有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也没有披露信息保密措施,也没有被关在权力的牢笼里,接受市场或政府的有效监管。世界各地的许多案例已经证明了个人信息泄露的恶劣后果。例如,在facebook“剑桥分析”事件中,数千万用户数据被泄露。如此巨大的量级不得不让全社会都警惕起来。此外,如前所述,人脸信息是不可替代的,其他隐私信息的保护也尤为重要,因为一旦这些隐私防御措施被攻破,对个人权利的损害几乎是永久性的、不可逆转的。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社会意识的进步。2019年10月28日,我国“人脸识别第一案”立案,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将杭州野生动物园告上法庭。后者以短信形式告知郭兵,其购买的年卡必须由指纹升级为人脸识别才能进园,否则无法使用。他认为,动物园擅自更改合同,隐瞒强制采集用户生物识别信息的行为,存在巨大的隐私泄露风险。双方协商未果后,郭兵向动物园提起诉讼。2020年6月15日,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审理了此案。经过4个多小时的审理,当庭未作出判决。虽然至今判决不明,但此案对于隐私保护具有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