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大数据防疫不允许市民裸奔

时间:2023-03-16 10:08:03 科技观察

天津看海轩社区被列为新冠肺炎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后,赵先生发现异常渠道有调查报告网上流传着记录了他和家人的详细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等信息。赵先生说,他接到了很多陌生人的电话,不断受到骚扰和辱骂。疫情期间,健康码、行程码等数据报送流程在追踪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的移动轨迹、统计日常健康状况、预测疫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疫情防控措施的数字化在为人们打造了一张严密的数字防疫网的同时,也将个人信息置于全景、开放的环境中,随时面临被窃取的危险。个人信息的泄露,不仅会加剧人们对信息安全的担忧,大大降低人们举报真实信息的积极性,导致信息收集的正规化和流程化,还会让诈骗等犯罪活动有机可乘。在享受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如何处理好大数据防疫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值得深思。从技术角度看,完善防疫措施的技术支撑,可以有效控制疫情反弹,同时加强隐私保护。目前,扫描二维码、小程序等方式举报信息存在较大的信息泄露隐患。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相结合,可为个人上传信息提供加密保护。只有涉及疫情防控的相关人员和部门才有查看和使用的权利。每一次观看和使用行为都会载入历史记录,不可篡改。可实现对个人信息后续流向的有效追踪,增强个人信息存储的安全性。在法律法规方面,今年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表示为疫情防控收集的个人信息不得用于其他目的。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法律法规对疫情期间个人信息泄露责任划分不明确,打击个人信息窃取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足够强大。立法部门要加快完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阳光照射到更多隐蔽的角落。在监管方面,疫情信息采集者保护公众隐私意识薄弱。此前,7000多名武汉返乡人员信息被泄露,宁夏一名工作人员违规泄露调查疫情信息。都是因为信息采集者直接将个人信息转发到微信群,难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窃取和传播。有关部门可通过与技术机构合作,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监管。不能对非法传播个人信息视而不见,避免让公民隐私裸奔在公众视野中,做好公民隐私卫士。人的责任。面对国家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公民主动报告个人健康信息,实现防控数字化,控制疫情至关重要。但在后疫情时代,在保障生命健康安全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公民转让隐私的范围,让科技更好地为人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