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想追赶时尚,打造“中台”吗?

时间:2023-03-15 23:04:24 科技观察

很多技术人总是抱怨新技术/新框架/新概念太多,学不完,抱怨学不下去了。哈哈,这不,最近《中台》太火了,要不要停止抱怨,重新学习一下?“很多人担心被新技术潮流抛弃,所以遇到新兴的新技术,总是手忙脚乱。但有多少是真正有用的?有多少是昙花一现的技术?当你分不清的时候不同之处,不要惊慌。当一个新技术/概念刚刚出现时,你不必急于学习,不要担心错过它,如果它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一个真正经得起考验的技术测试一下,它迟早会再次出现在你的面前。”这是我很喜欢的一段话,对技术浪潮的知识讲得太好了。不过很惭愧,不记得是哪位大神说的了。回到“中台”的话题,其实中台并不是什么新趋势,依然是被很多企业成功验证过的模式。那么,既然这么靠谱,我们是不是应该赶上时尚来造一个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中台。中台概念最先由阿里巴巴在中国提出,后来国内一些互联网巨头(滴滴、京东等)也开始在内部实施。此外,今年腾讯在“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再次提到中台。该结构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流行。不过这个架构概念并不是阿里巴巴提出来的,而是马云带着阿里团队去参观Supercell学习的。Supercell是芬兰知名的手游公司。说几款他们开发的游戏,大家就能明白这家不到200人的公司有多厉害了,比如大名鼎鼎的《部落冲突》《卡通农场》《皇室战争》。Supercell员工人数不多,采用“小前台”+“部落”的模式。即有多个“前台”组,专门用于快速开发游戏。每个小组虽然人数不多,但包含了开发一款游戏所需要的各种角色人员。这些“前台”群体只专注于业务方面,即游戏业务的开发和创新。至于游戏的底层基础设施:游戏引擎、开发工具、服务器后台等,前端团队不需要关心这些基础功能。一个称为“部落”的组织独立负责这些基本功能。这种模式就像一个战斗队专门打仗,另一个队负责后勤和弹药。分工明确,业务也能快速试错,快速创新。根据此次参观学习,阿里巴巴随后宣布组织架构全面升级,启动中台战略,构建“大、中、小前台”的组织机制和业务机制。2017年、2018年、2019年,多家互联网大厂纷纷分享中台实践成果,包括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均针对中台战略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在以互联网龙头企业为首的传统企业转型机会下,工业互联网的风口,“中国台湾”,不火就不行。对中国和台湾的了解,网上的资料简直太多了,但是要系统学习,推荐看一下云米科技几位大佬出的新书**《中台战略》,还有极客时间的?**专栏,这两份资料算是对中国和台湾比较全面的介绍。本文中的一些观点也是吸收这些内容后的收获,建议大家阅读。1、什么是“中台”?想了半天,要用简洁明了的一句话给中台下定义还是有点难度(嗯,是的,我的理解还是太肤浅了,哈哈)。中台是一个架构概念,介于前台和后台之间(这句话好像是废话),希望统一一些可复用的“能力”,以共享的方式构建,用来解决重复开发等问题各业务团队、数据分散、试错成本高,中台的核心是“能力共享”和“能力复用”**,应该是公司内部统一的协作平台。另外,供参考,在一栏中,王健老师将中台定义为:企业级能力复用平台。我认为这个定义是相当准确和简洁的。受不了我上面啰嗦定义的同学,可以按照这个简洁的定义来理解中台。说完上面中台的定义,我们再来看看前台、中台、后台的区别。“前台”是直接服务客户、触达用户的平台。洞察用户需求,进行产品创新,提升用户价值,保持精简且足够敏捷的平台。比如阿里的淘宝、天猫、聚划算等。“中台”在前面已经定义好了。以组件的形式输出通用能力,为所有“前端”业务运营和创新提供专业能力共享平台。中台部门细化各业务条线的共性需求,将各种资源转化为方便“前台”的能力,最大程度避免重复“造轮子”。“后台”的作用是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支持,为“前台”和“中台”提供基础保障。背景会比中间平台更低,更通用。有时候“中台”会更关注某个行业/领域,而“后台”应该是这个行业/领域通用的。需要注意的是,中台并不是专指技术,相反,主流的中台更侧重于业务。上面说的前台、中台、后台都是从用户和功能的角度出发的。很多开发同学一听前后台就明白技术架构了。技术架构中的前端展示层、技术中间层、后端数据层在这里跟前中后台完全不是一个概念。阿里的中台策略是基于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的结合,这也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中台架构。业务中心是提供可复用的业务服务,包括用户中心、会员中心、订单中心、支付中心等,开箱即用,可复用。说白了,不同的业务线/部门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共同的业务组件,大家不要各自为政(传说中的烟囱式,单体项目架构),浪费资源,也不利于协同。简单的从前台抽取这些通用的可重用业务组件,下沉到中台,一起搭建使用,嘿嘿嘿,大家好。数据中台基于技术和大数据能力,为业务提供可复用的数据服务,对业务中产生的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再将处理后的结果服务于业务,为业务赋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家在理解上不要把数据中心等同于传统的数据仓库、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台和他们的区别在于数据中台更贴近业务。数据中台不仅仅关心技术层面,不仅仅提供分析功能,更关心数据的资产化,数据为业务所用,为业务提供服务。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所以现在大家也很流行一句话:databusiness,businessdata。(图片来自云栖社区)另外,在实际应用中,还衍生出很多其他的中台概念,如:移动中台、算法中台、技术中台、研发中台、运营中台中台、组织中台等。简单说明一下:技术中台:提供通用的技术设施能力和技术中间件能力,过滤掉技术细节,像各种前端应用一样提供统一易用的技术服务,避免重复造轮子(一些人们认为技术中台没有业务属性,属于技术中间件平台,不能属于中台)。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是一个专注于开发效率的平台。它将公司的开发流程和最佳实践整合成可重用的能力,为应用开发提供流程、质量控制和持续交付能力。移动中台:将移动APP开发中的通用技术、框架、业务组件等进行封装,并沉淀在移动中台,提高移动开发组件的复用性,方便快速构建新的APP开发(有人关注移动中台的争议台湾在技术上有相似之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眼花缭乱的中台?其根本原因是每个人的职业不同,所以有不同的视角和出发点,每个公司的业务性质和形式也不同。比如电商团队、AI团队、运营团队、研发团队,对中台的看法肯定是不同的,但初衷是一样的:资源再利用。另外,这里再扯一句:“台不是中台”。这是什么意思?一些互联网公司在定义和表达公司内部的模块时,并不经常使用“后台”这个概念,而是更多地使用“平台”这个概念。比如大数据平台、运维自动化平台、金融平台等,这些“平台”跟我们今天说的“中台”不是一回事。该平台比中间平台更低,更基本。平台一般不具备业务属性,但中台必须具备业务属性,因为中台直接服务于前端业务,是抽取业务能力共性的组织。与平台的区别在这一点上是显而易见的。2、要不要建“中泰”?“中泰”火爆,大大小小的企业都跃跃欲试。各种靠谱的和不靠谱的平台,都在靠着中台这个概念。做这件事的能量无法停止。.好吧,既然要做,那我们至少先看问题,搞清楚明显不适合中国和台湾的基本条件。公司核心业务不成熟或公司业务条线较少。如果公司是初创公司,主要业务模式不明确,真的不建议搞什么中台。中间平台是关于多服务的服务。我们只有一个业务,这个业务还在探索中。什么是中台?只是完善技术平台。公司不存在类似业务。就算不是创业公司,也是中型甚至大型公司。不过,虽然公司的业务很多,但每条业务线的领域差异很大。比如业务线1是面向C端的。电商方面,业务二是游戏,业务三是B端企业级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积累通用的业务服务,更不可能做中台。不如招个团队,继续为各种业务服务提供基础平台。公司人手不够。人力是硬指标。即使没有上述问题,完全符合做中台,那么人事安排也要考虑。毕竟中台的建设需要一个独立的团队来完成,也应该是一个高效的团队(否则前台业务会抱怨中台响应不及时)。公司有这部分人力预算来建设中台吗?它从何而来?这种艰苦的条件必须事先考虑。这篇文章解释了什么是中台,要不要搭建中台,但是好像缺少“如何搭建中台”,后面再说。此外,还有很多人担心“中台”会不会是一个昙花一现的新概念。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纠结这个。当我们充分了解中台,了解中台的概念时,短命与否都无所谓了。因为我们成长了,有了眼界和思维,就够了。你怎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