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我国将开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3-03-15 20:51:35 科技观察

按照《“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的部署,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与实践构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业态体系,多措并举助力新兴领域发展。国新办于当天《“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申长雨在回答媒体提问时透露了上述信息。他说,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改变全球竞争格局。以数字经济为例,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相关白皮书显示,2020年规模已达39.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8.6%。特别是COVID-19疫情加速了数字经济的发展。网络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办公、智慧医疗等全面融入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同时,这也对数字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为要让数字经济行稳致远,就必须解决好数据的产权问题。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只有这样,数据才能合理、充分地流动,高效地利用和保护它,这需要一个好的系统设计。”如何开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与实践?申长雨具体提出四项举措:一是充分发挥专利“双向传递”功能以审查激励前向创新、后向应用,完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业态专利审查规则,完善相关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机制,助推突破二是推进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工程实施,探索开展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研究,加快建立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更好推进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数据元素合理流动,有效保护在保护个人隐私和国家数据安全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利用。三是加强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线上线下知识产权保护融合发展,着力解决各类知识产权“多发、快发、快消、易失证”问题。打击信息时代的侵权行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四是推动相关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支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挥主平台作用,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知识产权规则制定。同时,主动加强与有关国家的合作,率先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加快建立面向未来、面向时代、开放包容、平衡包容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产权,让创新创造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促进共同发展。据了解,中国一共设立了15个栏目项目,“数据知识产权保护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