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T行业,2019年普遍被认为是可穿戴设备快速发展的一年。
各类产品的涌现、各界资本的涌入,场面热闹非凡。
然而,尽管令人兴奋,但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产业生态不成熟,暴露了可穿戴设备发展的隐忧。
消除“假火”,让可穿戴设备持续健康创新,真正融入生活,关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扎扎实实解决技术问题,做好专业细分,保持整个产业生态。
链向前移动。
从眼镜、手环到服装,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各种创造力的测试平台。
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吴欣是一名IT爱好者。
最近买的一款智能手表着实让他兴奋了一阵子:睡觉时,运动时,它可以测量脉搏和心率;运动时,它可以记录速度、距离等信息。
此外,它还可以作为办公工具——演讲时,无需点击鼠标,挥动手臂即可翻转幻灯片。
最新市场报告显示,可穿戴设备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球可穿戴设备产量将超过1万台,比去年增长三倍。
技术方面,随着更小、更低能耗芯片的不断突破,可穿戴设备在有限的体积内拥有更多的创新可能。
传感器研究专家、北京诺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浩阳认为,随着智能技术的进步,可穿戴产品必将成为未来智能设备发展的主流。
创新产品将会不断出现,未来的可穿戴产品将像今天的手机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虽然传感器、数据处理算法、人机交互等技术对智能可穿戴产品发展的影响备受关注,但可穿戴设备市场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光明。
经过多年的发展,谷歌眼镜最近才在美国公开发售。
在国内,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赢得了一些热衷尝试的消费者,但算上研发和营销成本后,实际收益并不大。
前不久,耐克对其智能手环部门进行了小幅裁员,这让本就不太“平静”的市场出现了波动。
怀疑论者指出,可穿戴设备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种“伪需求”。
智能手环测量的运动和睡眠数据最终将借助电脑或手机查看。
它只是一个配件。
而且,这些现在都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轻松实现。
刘浩阳认为,可穿戴设备确实没有抓住用户的强烈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用户不需要它们,只是因为技术水平不够好。
“以传感器为例,数据是否准确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非常重要,但大多数厂商还没有解决核心算法问题,很多数据不准确。
市场有一种凑热闹的心态,没有对技术问题进行扎实的研究。
”刘浩阳说。
由于传感器的不准确,手环、手表等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常常受到质疑。
“有时候测量脉搏,10次有一半可能不准确,所以我不想用它。
”吴鑫表示,像他这样的人,新鲜感过后就将产品搁置的人很多。
国科智能手表产品经理徐鹏也表示,市面上推出的可穿戴设备本质就是试水,产品的诉求点要么太多,要么太少,“太多基本上相当于第二部智能手机;太少只是一个功能开发很少的配件”。
数据收集很难给用户带来实质性的价值,这也是怀疑论者不乐观的原因。
”对于用户来说,每天走多少步、每天睡多久,这些数据因人而异而且即使设备追踪了数据,目前仍不清楚这对于特定用户的健康状况意味着什么,以及在这方面可以提供什么服务。
”刘浩阳表示,收集后处理数据的算法有待改进。
对于可穿戴设备的明星产品——谷歌眼镜来说,自推出以来就吸引了业界的关注,也给市场带来了很多想象空间。
但刘浩阳认为,各种智能眼镜仍然没有解决用户交互体验的关键问题。
“很多创新产品,包括谷歌眼镜、3D头盔等,目前并不能让用户舒适自然地使用它们,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甚至可能会出现头晕的情况。
不良反应。
刘浩阳表示,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还不成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可穿戴设备缺乏类似于智能手机的生态系统,被称为“伪智能”。
不过,不久前,谷歌宣布专门针对智能手表开发新的智能平台。
与Android类似,它也是第三方制造商生产兼容设备的开放平台。
不过,刘浩阳指出,与手机不同,可穿戴设备的覆盖范围过于复杂,服务也复杂。
由于需求不同,不太可能开发出类似于Android的通用系统。
“如果一切都兼容,则很难控制尺寸和能耗,这不符合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趋势。
“可穿戴设备的能耗高、价格相对较高、缺乏设计美观等问题经常被质疑。
但在刘浩阳看来,这些都比较容易解决,难点在于如何克服可穿戴设备的影响。
关键技术促进发展。
从时尚到专业,运动健康管理领域有望突破。
让刘浩阳对可穿戴产品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是,虽然存在很多技术瓶颈,但只要有足够多的人参与,技术就会很快成熟,现在的关键是如何找到有效的商业模式,引导持续创新。
他认为,未来可穿戴产品形态将非常丰富,具有小型化、低功耗、易连接、多传感器等特点。
问题是如何让它真正走进用户的生活。
目前,大多数可穿戴产品都被用作时尚产品。
分析人士表示,未来可穿戴设备必须聚焦细分市场,向专业领域发展。
刘浩阳认为,业界对可穿戴设备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区,即必须在大众消费品市场实现突破。
事实上,一项新技术、新产品的初期开发更有可能先在某些专业领域取得成功,然后向公众推广并流行起来。
而且,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不需要很齐全,而应该加强自身的特色。
“比如手表,不一定有通讯功能,它应该定位正确,完全可以成为手机的一个周边设备。
用户与可穿戴设备的粘性不在于功能的全面性,而在于如何使用。
”它真正触及了用户的某种需求。
”刘浩阳说道。
徐鹏也认为,可穿戴设备发展的基础应该是保留原有的功能,然后进行升级,而不是本末倒置。
在众多应用领域中,运动与健康管理被业界期待成为市场突破口。
刘浩阳表示,运动数据对于一些人来说非常重要,而对于监测慢性病或者需要减肥的人来说,健康管理产品也可能成为他们的刚需。
但分析人士指出,单一功能可穿戴设备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证明它们能为用户带来长??期价值。
对此,刘浩阳也表示,未来没有服务的消费电子产品不能称为好产品。
要粘住用户,可穿戴设备必须能够提供专业、有价值的服务。
业内人士指出,可穿戴设备还可以按用户群体进行细分。
比如,老人、儿童、青少年的需求不同,需要分别对待,功能需要细分、聚焦。
在设计时,我们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让可穿戴产品成为重要且有用的辅助工具。
无论如何,如何突破,促进用户建立真正的使用习惯,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物有所值才是可穿戴设备发展的重中之重,这需要研究人员脚踏实地解决技术问题方式。
刘浩阳表示,技术发展和市场广泛认可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智能穿戴设备行业在全球范围内还处于探索阶段。
让他担心的是,我们的研究大多是跟风,所做的只是“修修补补”,不够前瞻性。
但美国等发达国家拥有更好的资本支持技术,能够合理预测未来并进行超前研究。
研究可能会在发展中占据主动。
吴鑫告诉记者,可穿戴设备他还是更喜欢国外品牌,因为“它们看起来更实用、更好看”。
相关链接:什么是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只是各种可穿戴设备中的一种。
从谷歌眼镜到各种手环、手表,甚至鞋服,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对于可穿戴设备,业界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
一般来说,它利用传感器通过与人体的直接接触或交互来服务或挖掘用户的特定需求。
作为一种全新概念诞生的智能设备,其应用范围广泛,并且可以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升级。
目前,可穿戴设备嵌入了摄影、语言操作、镜头导航、体重、血压、食物摄入、睡眠习惯等生命体征监测等功能。
在谷歌、苹果、三星等科技巨头的努力下,聚光灯下的可穿戴设备吸引了各界创业者的关注。
在资本的推动下,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想尽办法将各种传感器、电池和电子元件结合起来,让可穿戴设备成为众多创意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