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出版的《AI·未来》一书中,李开复这样描述人工智能的发展——AlphaGo击败柯洁的那一天成为中国人工智能的“人造卫星时刻”。
史普尼克一号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发射。
它成功升空并进入地球轨道的那一刻被称为“人造卫星时刻”,对当时美国人民的心理和美国政府的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不久,一场大规模的“太空竞赛”开始了。
如今,中国的人工智能正在快速追赶美国。
除了BAT等互联网巨头之外,还有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纷纷涌现,也纷纷进军市场。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发展,几年后美国可能会再次面临“人造卫星时刻”。
近年来我国AI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60后、70后、80后AI人的不懈努力和拼搏。
李开复、吴恩达:60、70 年代的成功一代。
说到人工智能,就不得不提那些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代、如今已成名的先驱者。
李开复和吴恩达就是其中之一。
李开复似乎从一出生就与人工智能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担任卡内基梅隆大学助理教授期间,他率先利用统计原理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于人的连续语音识别系统”。
此外,在校期间,他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游戏系统,并因击败人类奥赛罗世界冠军而名声大噪。
2008年,李开复加入苹果,历任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交互式多媒体部门全球副总裁等职务。
2009年,他加入微软,并在中国创立并领导微软中国研究院。
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创建了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研究所。
随后转投谷歌,担任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
在苹果、微软、谷歌等公司任职期间,李开复表现出了对人工智能非凡的奉献精神,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机器视觉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创立创新工场后,他投入全部心血和精力支持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
除了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李开复之外,1970年代出生的吴恩达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代表人物。
作为全球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最权威的学者之一,吴恩达于2006年加入谷歌开发团队XLab,并帮助谷歌开发了两个知名项目:无人驾驶汽车和谷歌眼镜。
2017年,吴恩达加入百度担任首席科学家,负责“百度大脑”项目。
对于此次任命,美国权威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对百度的未来给出了充满激情的展望,称百度将引领一个创新软件技术的时代。
在帮助百度成功转型AI后,吴恩达离开百度并创立了AI基金,致力于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初创企业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
如果说李开复和吴恩达分别代表了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AI企业家,是中国人工智能的布道者,那么以1980年代为代表的AI企业家正在成为中国人工智能的主力。
推动中国人工智能爆发,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智能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
比如在AI to B、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等热门领域,它们的身影无处不在。
张发恩:深耕AI to B,成为AI应用之王。
2011年出生的张发恩毕业于国内软件人才的摇篮——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和吴恩达一样,他也有百度背景。
据说他和吴恩达在百度同桌。
他也是百度ABC战略和百度大脑项目的重要参与者。
除了与吴恩达同桌之外,张发恩在百度期间还与另一位AI专家有过亲密互动。
这位大人物就是今年离开百度的陆奇。
据相关人士透露,百度设有内部平台治理委员会,其职能是统一百度内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平台生态。
陆奇担任委员会主席,张发恩担任委员。
更有趣的是,张发恩与陆奇在百度的辞职日期仅相差一天。
虽然时间巧合,但这件事在当时被业内人士视为笑话。
张发恩于2011年加入百度,正值百度云创立时期。
张发恩是百度云早期创始团队成员之一,负责百度云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管理。
在此期间,他担任百度云计算事业部技术委员会主席、百度云计算事业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首席架构师,领导百度大数据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荣获百度最高个人奖。
数据平台、机器学习平台、深度学习平台、人工智能对话解决方案、ABC一体机等产品的管理工作。
百度云在业界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百度提出的ABC战略。
作为百度云技术总监,张发恩是百度ABC战略的重要参与者。
张发恩在任期间,积极推动百度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业内第一台“ABC一体机”,将软硬件融合,将百度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行业。
业内人士评价,ABC一体机的背后,是百度对未来AI发展趋势的思考和行动。
行业AI将是万亿级超市机会。
张发恩联合创立的创新启智依然专注于AI to B领域,专注于利用AI赋能零售、制造、金融等行业。
成立仅两个月,就获得了资本、创新工场等机构的过亿元融资。
天使轮融资。
作为创新启智的投资人,李开复表示,人工智能给传统企业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将更加广泛和激烈。
传统企业拥抱AI时代的最佳策略是寻找拥有AI解决方案且熟悉行业的合作伙伴。
按照李开复的标准,创新奇智无疑是一家前景广阔的AI公司。
目前,创新启智团队拥有近200名技术和行业成员,其中大部分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学和谷歌、微软、SAP、万达等企业。
作为创新奇智的CTO,张发恩有一句口头禅:“后AI时代,应用为王”。
看来,这个80后将会乘着AI商业化的契机,带领公司成为AI商业化应用的王者。
银奇:人脸识别推动者,没有他不认识的脸。
如果要讨论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实现,估计很多人都会想到人脸识别。
这也使得专注于人脸识别技术并在该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的旷视科技在行业内知名度极高。
作为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自然成为80后AI创业者的代表之一。
出生于2010年的银奇,在业内有着非常响亮的名字。
尹奇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早在本科时期就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
2019年10月,银奇与两位清华同学唐文斌、杨牧共同创立了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
依靠以人脸识别为核心的技术和前瞻性的业务布局,这家初创公司已成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
旷视科技的巨大成功也为银企带来了一系列荣誉:福布斯亚洲企业科技榜30位30多岁青年领袖代表、“中关村青年创新创业英雄”……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光流逝,未来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在金融、商业、安防等行业的广泛应用,旷视科技作为一家初创公司,仍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创新工场之外,李开复旗下的创新工场也是旷视科技的投资方。
60后扶持引导80后,正在成为AI创业圈的佳话。
楼天成:编程天才,自动驾驶领域的黑马。
当谈到人工智能在实际场景中的另一大应用时,很多人会想到自动驾驶;说起自动驾驶领域的创业者,很多业内人士也会想到一个人。
,那就是楼天成,小马智行创始人兼CTO。
1999年出生的楼天成,从小就是一位学术大师。
2011年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进入中国图灵奖(计算机诺贝尔奖)获得者姚启智领衔的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中心攻读博士学位。
作为中国大学生公认的第一计算机程序员,楼天成经常独自挑战一个团队。
他在CEOI和ACM圈子里很有名气,被称为“楼大师”。
早在今年6月,楼天成创立的小马智行就已获得美国加州路测牌照,实现了城市公共道路24小时昼夜人车混流、全自动驾驶无缝的。
无人驾驶城市覆盖范围已达10平方公里。
此时,距离小马智行成立才刚刚过去半年时间。
不久前,小马智行还获得了北京市政府颁发的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牌照(“路测牌照”)。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中国目前颁发的最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路测牌照,小马智行也因此成为全球首家获得北京自动驾驶路测牌照的初创企业。
80后创业者崛起,中国人工智能需自强。
除了张发恩、印奇、楼天成之外,其实还有很多80年代出生的知名AI企业家。
例如,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以步态识别闻名的银河水滴科技CEO黄永真、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徐立、很快。
包括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滴滴创始人程维等80后,虽然他们更多地被归类为互联网企业家,但实际上,他们创办的公司也具有非常浓厚的人工智能味道。
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是科技创造财富的时代。
人工智能创业者不仅追求名誉和荣耀,更通过帮助企业创造更多财富来实现和证明自身价值。
80后正值壮年,充满创新精神,充满动力。
当这支8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大军在中国的AI道路上齐聚并勇往直前时,中国和美国或许真能像人们调侃的那样,在AI领域只有16个小时的差距。